近年来,中心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农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因“三乱”收费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原因何在?是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作风问题、工作方式方法问题,还是有着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宁陕、汉滨的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总的感觉是,乡镇干部队伍中的大多数是比较好的,他们在自身待遇低、工作任务重、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和乡镇政权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在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乡镇面临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他们自身所无法解决的。
(一)调查中了解到,虽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乡镇行政权力瓜剖豆分,适同法律寥寥无几,工作任务千头万绪,乡镇政权有名无实,有限的权力难以承担无限的责任,使许多“乡官”面对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一脸的困惑和无奈。
困惑之一:乡镇何时能消“肿”?
建国以来,国家进行了好几次机构改革,大力精减乡镇机构和人员,但总是减了增,增了减,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乡镇在八十年代初期还只有二、三十人,现在是成倍增长,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一百多人。一般来说,乡镇是不愿意超编进人的,因为每增加1人,乡镇一年就要增加约1万元的财政支出。[-https://找文章,到]那么,这些富余人员是如何来的呢?一是“撤区并乡建镇”时,原有在区上设立的“七站八所”都下设到乡镇,全市基层站、所由原有的54个区的设置变成了200个乡镇的设置。二是部门裂变和上下对口,一些裂变出的部门都要把腿伸到基层,要求乡镇成立相应机构,人员大为扩充。三是复退军人安置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年年都有硬任务,乡镇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四是通过其它途径进入乡镇机关。乡镇人员都由县区治理,编制权、人事调配权、干部任免权全在上面,“上面”给乡镇塞人,不接收都不行。我们调查的汉滨区关庙镇,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163人,实有人员297人,超编134人;有条块治理的各种机构30多个,加上教职人员,全镇共有财政供养人员1100人,年仅发工资就需870万元。而且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还在不断进人,乡镇不堪重负。这些富余机构和人员,乡镇也曾想办法精减分流,但属于条条治理的部门治理权限不在乡镇,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对口”,乡镇奈何不得。加之产业和就业结构单一,人员分流渠道有限,富余人员实际上很难分流出去。纵使分流一部分人到企业、村上挂职或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还是吃的财政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困惑之二:负担为啥这般“重”?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处于国家政权的末梢。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各级各部门主张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也都依靠乡镇来进行。对上来说,乡镇政府什么工作都必须抓,什么事情都要管,除了一拨接一拨的中心工作,还有应接不暇的部门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都要乡镇牵头抓到底,所有部门的工作任务都压到乡镇头上。乡镇干部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而由于自身财力和精力等原因,许多工作是欲罢不能,欲办不成,到头来,完不成任务就“刮胡子”,出了问题就“摘帽子”。乡镇领导经常处于各种矛盾的旋涡,整天疲于应付,有的宁愿回县级部门做个一般干部,也要想方设法离开乡镇,逃离“火线”。
这些年,上级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都从自身工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