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2006年支农资金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大,新时期的“三农”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农村信用社怎样适时调整支农思路?带着这些问题,2006年1月11——14日,**主任和县信用联社主任**率领相关部门同志,对**镇2006年度支农资金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结果发现,新时期“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型转变,农民致富的心态和门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资金需求由温饱期的“小打小闹”向小康社会的“规模型”转变,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文章-https://找范文,到]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镇座落于**市西郊,交通发达,经济活跃,是全县经济文化重镇。全镇辖21个村(场),三个居委会,居民总户数11908户,总人口51561人,其中农村居民7482户,21630人,稻田面积28167亩,2006年人平纯收入3500元。近年来,在信用社的支持下,**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良种猪、湘黄鸡、农产品加工和瓜果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民营经济和教育已形成地方特色,财税收入占全县的七分之一。
**信用社有营业网点5个,员工29人,其中信贷员7人(含代办员1人)。200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697万元,本年增加100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113万元,全年累放贷款5317万元,累收4753万元,净放563万元,贷占存比例66.4。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576万元,本年压缩346万元,年末不良贷款占比50.4,较年初下降13.6个百分点。财务总收入319万元,其中利息收入279万元。贷款收息率5.5,总支出269万元,实现利润50.3万元,较上年增盈33万元,信用社通过调整经营思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经济非凡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信用社增效的三赢目标,信用社已实实在在地成为支农的主力军。
二、农户资金需求状况
调查人员分成两个组与**镇党委主要领导和松山、神山、龙唤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并抽样对上述三个村30户农户和**镇不同类型的10个民营企业进行了资金摸底测算和征求对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意见。
据对松山、神山、龙唤三个不同类型的30户农户和44镇10户民营业主的资金摸底测算,全镇农户种、养、加和民营经济尚有资金缺口2900万元。从数额上看,其需求分布状况是:一般农户备耕资金需求1400万元,占48.3,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种养加大户贷款需求分别为1400万元和8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需求500万元,占17.2,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需求600万元,占20.7,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行业各需求200万元,分别占6.9。从时间和行业上看,一般农户2006年1—5月需求资金的有3000户,金额900万元,分别占总农户和总需求的40.1和31。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有200户,金额250万元,种养加大户需求的有700户,金额500万元,其他经济类的有300户,金额150万元。粮食生产需求250万元,公司加农户模式养鸡需求50万元,良种猪生产需求550万元,瓜菜生产和农机具需求50万元。
从资金需求状况分析,资金缺口最大的主要是农村的种养大户和规模民营
企业。如松山村9个村民小组295户,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