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做了不少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连续组织了多次“企业院所合作”,科技贸易洽谈会等大规模科技活动,但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冷谈,参与热情不高,工作被动,成功签约项目不多,达不到理想目的。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有时虽也听者云集,但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创新主体尚且如此,整个社会氛围的培育,文化环境的塑造可谓任重道远。
4、技术创新人才不多。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区内企业一方面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一方面人才招引困难,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全区技术人员数量持续下降,科技人才队伍迅速萎缩。企业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致使企业技术项目搁浅,企业技术创新处于边缘化、无序化,甚至瘫痪状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
1、xx区多为中小型企业,配套型,协作化生产企业。企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开拓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由于对技术创新基础性工作的长期放松,它们熟悉不到技术创新的重大作用,因而进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后,面临纷繁复杂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观念明显滞后,行动相对迟缓。
2、改制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企业经营者疲于应对解决创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忙于吃饭维持生产,未能及早将注重力转移到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上来。有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更是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实力。
3、部分企业经营者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轻易满足于现状,多少带有井蛙之见或小富即安思想,他们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吝惜技术投资,怕担风险,他们不能更深刻地从战略上熟悉瞬息万变的社会条件下,企业自身在未来竞争中的各种潜在危机,尤其是技术空心化的危机。他们看不到,也抓不住新经济时代给制造业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埋藏下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
4、政府近年来虽极力倡导技术创新,但在扶持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的措施上,在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措施上,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仍显单薄,难以彰显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心和促进示范作用。
5、信息不灵,企业对国际国内市场,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部分企业由于埋头生产,或主抓营销龙头,对技术创新必然有所偏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信息的关注程度也必然降低,导致对产品产业和行业信息接受的迟滞和缺失,进而走入产品生产的死胡同,游离于行业发展的大背景。除了企业对技术创新在熟悉上的主观差异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缓慢,企业信息交流的渠道不畅,专业化服务不到位。也造成了企业信息渠道单一,筛选过滤困难。信息失灵直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造反出现偏差,形成巨大风险。
6、熟悉上有偏差。企业一般都认为新技术很遥远,高不可攀,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就靠企业自己自力更生,认为各级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都不会“天上掉馅饼”。其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是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和共同推进的。比如技术开发,就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很多企业都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体完成的。再如政府的政策扶持方面,就有诸好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科技三项费用、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等多种,仅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一项2004年就达到3亿元的总规模,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主动申报。但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区仅有xx集团1家成功申报了科技创新基金,获得科技部x万元无偿资助,与我们相邻的xx市每年都有10多家企业成功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