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训计划申报备案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全员培训档案制度;建立干部全员培训竞争机制,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拓宽干部选拔任用视野。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了8名非党干部和7名女干部,2003年公开考选了10名正副科级干部及乡镇武装部长。今年我市又实施了“三个一批”工程,加大了优秀年轻党政人才的培养,注重了在实践中选拔培养干部。即选调一批,从2004年应届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调30名到镇、街道担任党委、政府主要部门助理职务;选派一批,从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选派了10名35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党政领导干部,到温州瓯海区和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会员
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考选一批,面向全市考选了20名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担任镇长(主任)助理职务。(三)选好用好各级各类党政人才。发挥党政人才作用,重点在选,要害在用。我市注重党政人才选用结合,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一是严把党政干部入口关。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科学的选人标准,严格按照“凭政绩、看德才、重民意”的要求,注重党政干部政治素质,努力将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并注重将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治理能力或专业知识水平的干部选拔到部分要害或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上。二是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公开选拔、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改革传统的选人方式,转变选人观念,努力将优秀人才集聚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试行竞争上岗,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机关中层岗位。三是疏通“下”的渠道。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试用期制度,以及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力度等措施,及时腾出领导岗位,用以安排优秀党政人才。今年以来共调整交流干部80人,其中提拔45人,重用8人,交流11人,到龄离岗16人。
(四)做好高层次党政人才的推荐和引进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向上推荐、向内引进的原则,做到高层次人才的推引结合。一是严格程序要求,做好副县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按照济宁市委组织部《关于调整充实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济组通[2005]4号)精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县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了推荐,经过综合分析、通盘考虑,严格了选拔条件,注重了公论,考虑了民意,推荐出15名县级后备干部人选。对15名初步人选分成熟9人、比较成熟3人、需要进一步培养3人等情况,其中40岁以上9名、40岁以下6名(35岁的3名、35岁以下的1名、女干部4名、非中共党员干部1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二是强化措施,做好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和高学历人才安置使用工作。注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接收和治理工作,建立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信息库,将现在我市工作的56名选调生信息全部输入微机,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选调生座谈会,及时了解选调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加大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镇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力度,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人才回兖工作,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规模。
(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兖州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意见》等,对妇女干部、党外干部配备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