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发展调查报告生命科学
集团在高回收、低成本的发酵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成功研发出利用粮食、薯类、秸杆等深加工全面替代石油产品的生产技术,并分别在蚌埠、宿州等地设厂生产。原料主要来源是国家库存的玉米陈化粮。产品从燃料酒精到乳酸。2004年11月,设立在安徽宿州的淀粉质原料生产乙烯的工厂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世界第一条粮食乙烯的工厂化生产线,不仅使我国利用生物原料生产石油产品替代品向前延伸了一大步,实现在原材料领域替代石油产品,还是人类迈向“绿色能源”、“绿色
材料”的有益的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教授对丰原的粮食乙烯生产装置测算后得出结论:假如建设30万吨乙烯生产厂,以石油为原料需要投入45亿元,以粮食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只需要15亿元。
2004年底,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召开重点流域发酵行业重点企业会议。会上,中国环保协会秘书长王家廉、中国发酵协会工程师冯志合均告诉记者:“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专家研究认为生物产业的潜在市场是网络市场的10倍。丰原的技术、工艺形成高效益的体系,为我国在环保的前提下,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奠定了基础。为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城市化闯出一条新路!”河南天冠等企业在多种淀粉质原料燃料酒精生产方面,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工艺。另外,山东等地也有国产50万吨乙醇生产装置,效果较好。
替代能源:石油替代产业亟需“政府主导”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六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发展替代产业,宜未雨绸缪。尽管我国乙醇汽油已经销售,但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决胜生物时代”的气度、投入都有一定差距。形成庞大产业亟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完善的规划,集中技术投资,实施有限的多元化,逐步提高产业成熟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迅速建立“中国化”生物能源、生物材料体系。
“政府之手”是石油替代产业形成的要害
能源与环境,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每一步举动,都将对市场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同样,由于石油替代产业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之手”,形成庞大产业非常困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勇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环境战略的实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而国家能源战略也不完全是市场行为。”
“和发达国家态度积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总体发展计划不够,我国尚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生物能源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目前,我国的生物能源发展的规模还非常小,生物燃料乙醇的年产量才100多万吨,生物柴油也刚刚起步,如再延续这种态度,中国将无法应对能源危机。”科技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说,发展生物能源既然是大势所趋,中国迟做不如早做,这样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王其昌调查后认为,从2000年到2025年,是世界生物产业大发展开始阶段,各国争相推动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它只有一个“硅谷”,却有华盛顿、洛杉矶等5个“生物谷”。我国燃料酒精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面积推广乙醇汽油是源于2000年4月广东一位企业家给国家领导写信。中心领导批示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
但是,作为乙醇汽油生产的生物化工行业,行业发展水平低,资源利用、环保仍是瓶颈。记者从丰原集团了解到:发酵与分离是生物化工的基础平台,目前,仅龙头企业丰原集团把握了先进技术,企业规模与效益居国际一流水平。全行业仍非常落后,企业间技术封锁严重,我国又没有“重大技术行业共享”法规和配套政策,限制了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