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s://)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一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害。近年来,___市__镇以选拔任用规范化、教育培训系统化、绩效考核制度化、职务报酬标准化为主要内容,对村级干部实行公职化治理,稳定了村级队伍,优化了干部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其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背景与动因
__镇对村级干部实行公职化治理,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村干部经济地位尴尬。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企业改制、税费改革,使村级可支配的收入减少,村干部的收入因为集体财源的减少而缺乏相应保障,个人经商收入增多,国家转移支付有限等,使村级干部经济待遇难以保障。二是村干部政治前途渺茫。由于目前国家招录公务员门槛提高,且实行逢进必考,村干部提拔通道不畅,即使再优秀的村干部也难以进乡镇任职,农民身份被牢牢锁定,政治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三是村干部晚年生活堪忧。村级干部在任时经济待遇偏低,卸任后又没有养老保障,晚年生活没有着落。三是村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村干部的职位缺少吸引力,农村精英人才远离村级政权组织,村级干部的结构和素质整体偏低。据调查,__镇在实施公职化治理前的2002年,全镇村级干部缺岗人数达7人,占总数的8。有的即使在岗,也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全镇86名村级干部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有23名,占2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19名,占22;支部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的15名,占38;两委成员中只有7名自办有企业;全镇14个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有5名,占21;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5名,占21。大部分村级干部“双强”比例达不到80,发展思路不清,致富带富能力不强,村级班子不稳定,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成了各村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从2004年1月起,__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级干部公职化治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级干部治理体制。
二、做法与特点
所谓公职化治理,指的是参照国家公务员治理办法,通过建立经济上的激励与制约,把村级干部治理纳入规范化治理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对村级干部的有效治理。
实行公职化治理主要有三个要害环节。一是确定村级干部最低收入保障线,让村干部感到其岗位与报酬相符合,其报酬与一般人相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参照公务员治理办法进行考核治理,绩效联筹,奖优罚劣,规范其日常行为;三是建立村级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其岗位吸引力。
公职化治理的运作方式可以用“四个化”来概括。即:
选拔任用规范化。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严格按照公开、平等、民主、择优的原则,依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河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鼓励和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企业主和村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等参加竞选,鼓励和支持“两委”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通过“三个培养”(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为村级组织输送新鲜的血液。支部任职采用“两推一选”,即:“村民测评推荐、党员评议推荐、党员大会选举”的方式
产生;村委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