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规定,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甚至形成了对领导人员监督的盲区。
(三)监督结果缺位,监督工作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弱化。存在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失衡的现象,难以实现责任追究,监督缺乏
约束力和权威性。对企业业务流程无有效的全程监督。有关部门对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够,对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者,未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于违规违纪行为和腐败现象的惩处,未达到应有的力度。三、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制约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发挥各方面监督的积极作用,着力加强对领导人员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强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在此,就如何整合监督资源,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更新监督观念,树立“积极监督、主动监督、全面监督、合力监督”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目的就是确保权力运作有序高效进行,防止出现失职渎职或贪污腐化现象,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大量实践证实,加强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只有对权力的运行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加以监督,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越健全,自我约束力越大,自我治理越严格,企业的自主权就越大,法人地位就越明确,从而企业参与竞争、求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就越强。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种种不良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增强监督主体履行监督职责的的主动性,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此外,要进一步确立资源整合、合力监督的意识。整合监督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优化监督资源配置,提高现有监督资源的效率,防止重复监督和无效监督,减少盲目监督。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充分发挥监督优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治理工作的重要方法。要注重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共同推动监督工作。
(二)创新监督机制,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的监督模式。
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是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的监督模式,完善产权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切实提高监督资源的整体效能和监督制约力度。
1、职责明确。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治理的有效形式时,一定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治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治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这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首先,突出产权监督的核心地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现代企业制度及其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依法划分和享有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治理的权力。与此相适应,对公司制企业经营治理者应当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层次治理和监督。作为产权监督的重点,就是规范企业经营治理者的行为。抓好产权监督,要健全国有资产治理、监督和运营体系,建立国有出资人利益制度,逐步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认真落实企业年度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其次,明确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的重要地位,强化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