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单位财产申报制等。依法对企业负责人、企业重大事项和国有资产运营加强监督治理和绩效考核,完善经营责任审计、外派监事会制度,推进党委、纪委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
五是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工作整体优势。市委把整合监督资源作为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治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整合监督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监督资源的整体效能。建立和完善监督网络,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在重大问题上的监督,非凡重视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在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强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全程监督。市委组织部通过聘请干部监督工作信息员,进一步畅通了监督渠道。
二、问题及分析
监督工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从调研情况看,一些企业领导人员之所以走上腐败的道路,除了主观上的原因,权力失控或监督不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治理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监督观念落后,主动监督和合力监督的意识欠缺。从监督主体来说,有的上级监督感觉“鞭长莫及”,疏于监督,有的信仰“用人不疑”,无须监督。制定原则规定多、量化标准少,实施监督时很少依据具体的企业章程,不好监督。有的同级监督感觉“撕不下面子”,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流于形式,软弱无力。有的下级监督感觉“胳膊拧不过大腿”,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一些群众认为,监督企业领导人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主动参与监督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加上,各监督主体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主动沟通协调不够,缺乏合力监督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企业领导人员自律意识不强,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是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监督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领导干部的阴暗面,会影响领导人员形象,等等。
(二)监督资源分散,对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合力不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从目前的监督主体看,主要有企业党组织的纪律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及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若是充分发挥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企业领导人员决策失误和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会大大减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仍然屡有发生。其根源是监督机构在运作时没有形成合力。现阶段,虽然监督方式很多,但由于各类监督方式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各类监督资源分散使用,监督效果和效率都不明显。各个外部监督机构自成体系,实际运作随意性很大,并易受时空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和日常表现等情况,了解不深,把握不全。企业内部的纪检、审计、职代会等,由于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备、经费开支、福利待遇等都受制于领导人员,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职工群众由于平时对企业重大决策缺乏参与和了解,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等原因,对领导人员实行的民主监督乏力。同时,由于条块分割,纪检、监察、审计机构在监督上相互协调沟通不够,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谁来牵头,谁来配合,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