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调查报告
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为行政事业履行政府职能、完成事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各级财政拨款和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房产所形成。可见,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赖以日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假如放任自流,无疑加大财政的负担,把本该用于更为急需的公共支出资金,为行政事业单位国资填补窟窿。这就要求作为治理者的财政部门:一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尽快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台帐,完整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以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治理。二要充分发挥内设机构如预算、控办、采购办的职能作用,主动与资产治理机构加强联系
,相互协调,形成一套规范运作程序以加强源头治理。三要适时与事业单位签定国有资产保管、养护责任状,并由他们负责将资产治理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到科室,量化到人。对因非自然因素,造成财产提前报废损坏或丢失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对有关人员给予批评教育,限期修复或负责赔偿。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有资产治理工作逐步形成由财政部门统一管,事业行政单位具体管,基层科室人人管的治理网络。四要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大胆引入奖惩机制,强化国有资产使用者的治理意识。拟定国有资产治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奖惩办法,量化国有资产治理目标,并组织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严格考评,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确认为“国有资产治理工作规范化单位”颁发证书,发文公布并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的或行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增强财政部门治理国有资产的严厉性和权威性。⒉加强对“非转经”资产的治理,确保资产不流失。国有资产治理部门要依照《国有资产评估治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办法》规定,对运用国有资产非凡是运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事改企”单位和经济实体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一次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有评估资格的机构和人员,集中对以上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核定其价值量,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该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同时,财政部门要正确引导他们,在提足资产折旧维修费和国有资产保值基金的前提下,其剩余部分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其他支出。并帮其利用现有人力、财力、物力,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确保国有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⒊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日常治理。
国有资产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健全购置制度,实行源头控制。单位需要购置财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作出预算,连同购置财产的具体目录表一并报送财政部门,凭财政部门的批准文件进行购置。对社控商品,须到控购部门办理社控审批手续。
()制定治理细则,加强日常治理。各单位在日常治理中要制定具体的治理细则,明确责任,使国有资产领用、借用、占有、使用、保管、交接等过程手续完整,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对非因公损坏或丢失,由责任人负责修理或赔偿。非因公使用或外单位借用,一律收取租金。
()完善报废、报损、出售申报制度。国有资产需要报损、报废、出售时,由使用单位负责填制资产报损、报废、出售报告单,并提供所需资料。报财政部门同意并签署意见。退回申报单位一份。申报单位凭批准的数量和金额调整或冲销有关科目。对国有资产的出售,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出售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价格作为资产出售的底价,向社会公开拍卖,其拍卖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治理,用作国有资产补偿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