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为了准确了解当地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2006年8月上旬,托克托县妇联对双河镇区域服务中心所辖的14个行政村女劳动力情况进行了具体认真的调查走访。以下是调研结果和一些思考建议。
一、妇女劳动力转移现状目前,双河镇区域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为1.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为0.7万人,剩余女劳动力0.0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已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农村女劳动力0.1万人,还有0.6万名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这既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妇女进步、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经调查,外出务工妇女和留守妇女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外出务工妇女的主要特点:一是年龄结构上,90以上的外出务工妇女都在16—35岁之间;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妇女都是在初中以上;三是在务工地分布上,大部分妇女打工地都集中在呼市、包头等地;四是务工的类型上,60以上妇女在纺织、制衣、玩具、电子等工厂、车间做工,12左右的妇女从事超市营业、宾馆服务、餐饮服务等行业,10左右的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五是在务工收入上,外出务工年收入大多在6000—10000元左右,25左右的妇女收入超过10000元。
2、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结构上,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上,另有少部分20—35岁的在家妇女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暂时没有外出务工;二是在文化程度上,大多数留守妇女文化偏低。其中,小学文化以下文化的占85以上;三是在职业特长上,她们基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没有技术特长;四是在留守原因上,本人不想外出和家人的不支持是她们留守家中的主观因素,需要在家做家务和参加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家中的客观因素。
二、制约农村妇女劳力转移的因素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已经为农民家庭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外出务工妇女的收入增加也为其获得日益平等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落后的就业观念仍是制约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留守家中的妇女对外出务工基本没有爱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出去了也做不了什么;半数以上的留守妇女“小富即安”,甚至还有人存在“有饭吃就行,何必出去受苦”的消极落后思想。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丈夫也不愿让妻子外出务工。在就业地区意向上,她们大多选择本地短期就业,“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缺乏在异地长期就业的意识。在就业领域意向上,她们认为家政服务是“伺候”人的事,工资又低,不如在家做家务。而她们自身的年龄、文化、技能又不符合企业用工条件,很难与城市市场相契合,阻碍了她们的转移。
2、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匮乏的劳动技能,制约了农村妇女的转移层次和领域。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共同特征,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她们转移的层次和领域。目前,已经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大多在16—35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属于年龄相对较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部分,但是,即便如此,她们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还是很难适应现代经济机械化、知识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有的即便接受了短期的岗前培训,也仍达不到技术工的水平,只能集中在制衣、制鞋、玩具加工等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层次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或者从事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随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