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除各级政府的支持、扶持外,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渠道来解决。由于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不一,加上集体意
识淡薄,往往很难达成共识,造成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公益设施老化陈旧却无人无钱整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明显改善。3、村级债务得到较好控制,但化债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由于我县先后两次开展了集中化债,加上对村级财务进行了严格治理,使村级债务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乡村两级债务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仍然是随时可能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一颗“定时炸弹”。非凡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抽掉了债主们对乡村两级信用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担心债务会变成死账、呆账,加大了讨债力度,经常引发一些纠纷。
4、当前农村发展很快,但社会事务治理有弱化趋势。近几年,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随着乡镇机构的改革,处于转型时期的相关治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长效的机制,免征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又对农民的治理失去抓手,导致当前农村社会事务治理有明显的弱化趋势。像农民建房的治理、计划生育的治理、水利设施的治理等。
5、农村工作格局出现积极变化,但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亟待转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乡村干部看到农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拐点已经出现,他们普遍感到农村工作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非凡是农业税取消后,广大基层干部从繁重的“催粮要款”任务中解脱出来,他们所扮演的越俎代庖的角色最终成为历史,对此他们由衷兴奋。但另一方面,乡村干部一夜之间变成无权、无钱、无抓手的“三无”干部,不可避免滋生消极情绪。非凡是当前乡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心中的落差很大。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领导职数减少,广大中层干部感觉提拔无望,难免产生悲观思想。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许多乡村干部存在茫然失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税费改革后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没有底。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分析当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认为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
1、体制因素:
税费改革只是推倒了农村体制障碍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现行体制假如不加以改革,那些隐藏在农业税背后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迟早要显现出来。比如在债务产生的问题上,这与政府运作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政府工作方式具有深刻的行政控制色彩,乡镇完全是围绕上边各种指令转,为完成超出正常资源运作范围的指令,乡镇领导人要么造假,搞形式主义;要么只有“硬来”,“借钱”办事。比如在公益事业问题上,农民没有享受“国民待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直没有像城市建设那样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再比如乡镇财政困难的问题。我县道桥镇表现得尤其突出,1991年实施“县乡分灶吃饭”,因当时该镇工业基础较好,作为重点财源建设乡镇,确定的上解基数较高。后因市场经济转型,乡镇企业滑坡,但上解基数一直递增,至1999年后又改为定额上交,导致该镇财政压力较大。还有在机构改革问题上,虽然乡镇经过了多轮改革,然而在“平面”上改得多,在“纵向”上改得少,往往是下面改了上面未改,导致乡镇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权力一把抓,责任搞批发,任务层层加,乡镇在弱化”。乡镇干部常年疲于应付,工作压力大。
2、干部因素:
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政策的要害性因素,政策落实的好坏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