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可以说,抓好了这支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牛鼻子”,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害。最近,我们对全县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
一、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1、在成长地域上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村支部书记这支队伍都是本乡本地人,基本上都是哪个村的支部书记就是哪个村的人。从外村选派来的人,一般难以被村里的党员群众接受,即使派进来了,也是站不住脚,搞不长久。
2、在成长经历上具有渐进式的特点。村支部书记绝大多数都是从组长、片会计干起,一步一步从一般村干部成长起来的,一般不太可能一步选拔到村支部书记的位置上来。主要是农村群众普遍存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思想观念,认为太年轻了,资历浅、经历少,难以服众,在村里压不住台。这种成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优秀年轻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我县35岁以下的村支部书记19人,仅占7.5。
3、在生存状态上具有兼职型的特点。村支部书记队伍是一支不脱产的队伍,一支非职业化治理的基层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的经济待遇不高,工资及各种补贴、奖金加起来一般也只有几千元左右的年收入,而且任职后也没可靠的经济保障,还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也决定了必须要有其他的生活来源。目前,绝大多数村支部书记都有自己的田土,平时只能是村务、农务一起忙;即使有的没有种田栽地,也办了自己的实体,需要相当一部分精力忙个人的事情。这种非职业化的生存状况,使他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村里的建设竭尽全力。
4、在能力评价上具有良才类的特点。村支部书记的综合能力上评价,在农村人中只能算中上。原因有二:一是本事大的不愿搞。当前的农村工作环境、经济待遇,对那些有文化、有头脑、有技术技能的青年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都愿意积极外出打工创业,而不愿当“村”官;二是本事小的搞不了。能够在村支部书记这个位置上干下来,也要有一定本事,也要党员群众信得过才行,不然不会选你。所以说,这支干部队伍还称不上是农村里的优秀拔尖人才,这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能力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创富能力普遍偏弱。目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甚至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还是守业型的,甚至有的就是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经营治理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2、队伍整体不够稳定。近年来农村工作环境的新变化,影响了村支部书记队伍作用的发挥,目前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普遍不太安心。主要表现在任职时间不长,一般的三五年就换了人,有个别的村还得年年换。原因有三:一是工资待遇没有得到有力地保障。我县村干部工资还没有实行财政统发、打卡到人。各乡镇都是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置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到不了位,一年到头只能打一张白条。二是后顾之忧没有根本性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建立,村支部书记又是非脱产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这个不能解决,也直接导致村支部书记家里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是很支持,有的甚至公然反对。三是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目前,村级共同生产费的收缴、债务包袱、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