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又各自分设4个牧民小组。××村位于西南部,全部牧民均信仰藏传佛教。
3.1人口特征
根据官方数字,××乡有856户人家4377人,其中15岁上有2400多人(2002年)。××村(2002年)人口有774人,其中一队164人,二队234人,三队207人,三队169人,每户平均人口5.1人。(人口统计,2001)。据本次对38户牧民抽样调查,总人口199人,户均人口5.24人。
家庭成员特征如下:
表1家庭成员组成(n=38).
人
平均/户
总人口1995.24
男孩子591.55
女孩子381
妻子370.97
丈夫381
父30.08
母60.16
其他亲戚180.47
在这38户居民(除其他亲戚)之中,家庭内男性(100人,占55.2%)的比女性(81人,占44.8%)的要多,卡方检验(x2=1.994,
p>0.05)并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家庭孩子中男孩(59)显著高于女孩(38)(x2=4.546,
p=0.033<0.05),对此,尚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也可能是调查的牧民中大龄的女孩子已经出嫁,而不在统计之列,也可能是男女出生率和成活率上有偏差,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在调查的牧民家庭中,平均每户有2.71个劳动力,占总调查人口51.7。意味着在当地牧民中,一个牧民养活两个人。-
(查××省,全国平均每户人口,男女比例等,劳动力比例等,与之比较,从而进行评价)
3.2收入状况:
当地为自给自足的牧业自然经济。97.4的牧民(n=38,37人)的主要收入来自牧业。村干部提供的2002年人均年现金收入为53.7元(2002年村最高和最低收入各2户的平均数)。
本次调查显示(n=38)人均年收入小于153元。××省平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490元,全国平均为2253元。可见当地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县也是全国特等穷困县。
4教育部分
4.1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
××地区有学校3所,均为3年制寄宿初级小学。其中乡校一所,村校为2所。无完全小学和中学。
××村有村校1所,是1998年由uyo和国外基金会共同援助建立一所寄宿制初级小学。2001年有适龄儿童(7-12岁)156名,学生总数为61人。
目前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县教育文化局提供部分,不足部分由村民募集。其费用主要用于帮助完成三年义务教育和支付2名教师的工资(420元/月,每年以10月计)。
学生的杂费和伙食费由学校自办的牧场提供,而牧场的家畜则来自学生入学提供一头奶牛和每年提供两只羊。
4.2文化程度
由于当地的居民全部是藏民,对汉语的认知程度极低,按照对县和乡的干部的访谈结果显示,无法用汉语水平衡量当地人群的文化程度,因此所有的文化程度的调查均以藏文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根据入户访谈的结果(n=38)。完全不熟悉藏文(文盲)的占21.05(8人);能熟悉几个藏文,但不能完全读写的(半文盲)占73.68(28人)。两项合计为
94.74(36人)。另小学和中学文化程度的各占2.63(各1人)。
而接受访谈的4名女性全部为文盲。男女性文盲数比较发现:x2=14.79,lt;0.001。两者有极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女性的文盲率大大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