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 “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