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上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搁置型。“二线”干部多从乡镇和县直机关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部分现任单位领导曾经做过这些同志的下属,碍于情面,不能够上纲上线进行管理。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敢管,认为“二线”干部资格老,难以驾驭,管不住不如不管,干脆不闻不问。二是保姆型。部分现任领导在对“二线”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顾虑,担心“二线”干部干涉单位决策和具体工作,不愿发挥其作用,只要慰问好、关心好就行了,单位发挥的更多是一个保姆的作用。从调查统计情况看,“二线”干部仍上班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6%。在职领导和“二线”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
二是职责考核难评定。由于“二线”干部仍在“一线”的工作较少,加上有的“二线”干部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造成考核评定难。免职后的“二线”干部,没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不知应该担任什么角色,说什么样的话,干什么样的事,现任领导也感到棘手。无明确的职责,无明确的分工,无明确的考核 标准,“二线”干部参加年度考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年度考核结果也均处于“称职”这一大平台,职责考核无从谈起。
三是日常管理难规范。部分单位没有把“二线”干部管理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一般以较为松散、间接管理为主。如果按在职人员管理,“二线”干部思想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包袱和的压力,加之无统一的制度和办法,导致所在单位处于两难境地。超级秘书网
三、加强和规范“二线”干部管理的对策思考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体现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管理好、使用好离任领导干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是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结合调研情况和具体实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二线”干部队伍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营造“二线”干部想干事的氛围。参与统计调查的“二线”干部中,有89人愿意从事组织提供的特定工作岗位,占调查总数的67%;60名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中,有51人愿意安排“二线”干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占调查总数的85%,由此说明,不论是“二线”干部本人,还是现任单位领导,绝大多数都希望“二线”干部能够从事一定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强化宣传教育,破除当前社会以及“二线”干部本人思想观念束缚,在全社会树立“二线”干部大有可为的观念,引导“二线”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珍惜退休前的工作机会,调整好心态,“不越权,不越位”,主动“传、帮、带”,继据《公务员法》以及干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加强“二线”干部管理工作的办法,作为党政人才资源“二次”开发的依据,对二线干部在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政治生活待遇、考核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定期的交流和谈话制度。在职领导要坚持与“二线”干部“零距离”接触,经常主动与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定期不定期地与“二线”干部交心、谈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三是保留领导职务待遇制度。规定“二线”干部可享受领导岗位的一些政治待遇,可以参加单位中心组学习和列席参加单位有关会议。四是实施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制度。对部分年龄偏大或由于身体原因确实不能正常上班的同志,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由区委批准,可以为其办理提前离岗退养手续,工资及津补贴不受影响,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对于一部分因有“第二职业”不愿意上班的同志,劝其提前退休。五是进一步明确“二线”干部的请销假制度。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