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和“通识培训”构成课改培训内容的主体,选择这几项的比例分别占37.2%、23.9%、22.3%和15.8%。
在选择“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时,有56.3%的人选择了“教学培训”,还有24.5%的人选择了“教材培训”;选择“课标培训”的占9.9%,而选择“通识培训”的只占7.7%。“通识培训”最不受欢迎,有58.8%的人认为它“最不需要”,而认为“教学培训”“最不需要”的只有5.0%。为什么具有“教育文化创新”性质的新课改和肩负“新教育文化传播”责任的“通识培训”在教师那里却不受欢迎呢?是教师专业成熟度较差的原因?还是通识培训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呢?分析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进一步推断教师对“通识培训”的看法。即“您目前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表现在?”备选答案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课程设计方面”“教学操作方面”“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和“其他”。只有10%的教师选择了“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而多数教师更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或改造,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不是问题,“通识培训”的必要性已经可有可无。我们对教师这一认识的合理性是存疑的。
(四)对培训者的评价
由谁来主导或主持培训,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教研员”最受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欢迎。在回答“在您参加的培训中,哪类培训者对您的帮助最大”这一问题时,有39.7%的人选择了“教研员”。此外,“中小学教师”(28.8%)和“高校专家”(25.7%)被排在二、三位;还有3.8%的人选择“行政领导”(见图2)。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到教师对课改培训的“实用主义”倾向。
我们注意到,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教师对教研员培训持不同的态度:43.0%的小学教师认为教研员的帮助最大,而初中教师的这一比例只有29.6%;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选择“教研员”的占38%左右,而41岁以上的“老教师”的这一比例是46%;专科学历的教师比本科学历的人更倾向于教研员的培训,比例分别是46.3%和38.1%。
被调查者对“中小学教师”这一培训主体的态度,也是我们关注的。统计表明,认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比例是28.8%,这一比例与选择“高校专家”的25.7%差别不大。https://
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主体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中,不同群体的教师在态度上有细微差别。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其认同比例分别是25.6%和29.5%;任职4年以下、5-10年、11-20年及20年以上的教师,其比例分别是40.5%、34.9%、24.1%和26.4%;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及小城镇、农村教师的比例分别是29.5%、31.1%、29.2%和19.0%;初中和小学教师的选择比例分别是31.9%和27.8%。
综上可以看出: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依年龄、教龄、性别、学历、任职地方的不同而不同,理论上认为可行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未必有实效。以上的调查与分析使我们切实感到新课改教师培训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