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可以看出,越是年轻教师,对培训越是持积极评价态度,而年龄大的教师对培训的消极评价更多些;换言之,培训工作可能更适合年轻教师的胃口。这个判断在以“教龄”为分类标准时,同样得到了验证。教龄为4年以下的教师对培训评分的平均值是8.27分,而5-10年、11-20年、20年以上教龄的人评分的平均值分别是8.25分、7.66分和7.32分。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研究者”“课程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权威性的尊重。因此,我们有一个假设,即教师们对“从‘教师职业吸引力’角度看,您经过课改培训后,下面的哪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心态”的回答,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培训效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培训后,有44.1%的“更想当老师”了,态度没变化的人有43.2%,这两个比例相当。此外,还有12.8%的人经过培训后“不想老师了”,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中,初中教师(18.5%)比小学教师(10.9%)的比例高,大城市教师(12.5%)、中等城市教师(14.0%)、县城及小城镇教师(14.6%)比农村教师(3.2%)的比例高。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下的教师选择“不想当老师了”的比例只有5.5%,而有同样心态的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高达27.3%。
上述数据分析说明,尽管教师们在总体上对培训持肯定态度,但我们对培训的成果和效益并不能有过高估计。
(二)对培训形式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几年的培训中,“讲座”是最为常见的培训形式,占49.6%;其次是“课例或观摩”,占35.8%;“互动参与及讨论”占第三位,是10.4%,而“教学操作”和“其他”只占很小的比例。
最常见的“讲座”是最不受欢迎的,68.0%的人认定它是“最差”的培训形式,而“课例或观摩”被列为“最好”的培训形式,有53.6%的人选择。列“最好”培训形式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互动参与及讨论”(26.4%)和“教学操作”(12.4%)。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列“最好”形式第二位的“互动参与及讨论”在“最差”的选择中也列第二位,有12.8%的人认定它是“最差”的培训形式。由此,我们推断,“互动讨论”这种形式在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可能与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对于“哪种培训形式最好”这个问题,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选择倾向并不趋近。有40%的初中教师认为“互动参与及讨论”是“最好”的培训形式,这一比例甚至与“课例与观摩”的选择比例相同;而小学教师认为“互动参与及讨论”是“最好”的比例只有22.1%,认为“课例与观摩”是“最好”的比例却高达58.0%。这种认识差别在“最差的培训形式”选择中也有体现,只有8.1%的初中教师认为“互动”最差,而小学教师的这一比例是14.3%。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两类教师在培训形式上的意见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27.8,p<0.001)。
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培训形式的意见分歧主要体现在“互动参与及讨论”和“课例或观摩”两种形式上(x2=29.47,p<0.001)。导致这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高、进而使之更倾向于“互动讨论”呢?还是过去几年中,培训主体在组织互动培训活动时因培训水平有较大差距而导致受调查者态度上的差别呢?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曾试图通过“城乡教师”和“教师学历”两个分类来多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但收获不大。
(三)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培训”“课标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