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引导、教育居民上,培养其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4、加大投入,完善硬件。十项服务工程的有效开展,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有赖于社区硬件的支撑。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尤其要切实整合好社区资源,“不为所有,但有所用”,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适应居民生活需要。
5、出台政策,提高待遇。鉴于现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差异较大,且部分收入太低,影响工作积极性,政府尽快研究出台政策,实行社区工作者统一工资、奖金、福利制度。落实“村改居”人员参保政策,消除其后顾之忧。社区内部可实行差别工资制。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可根据区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及物价上涨水平逐步提高。
6、调整规模,科学管理。社区规模,不能一概而论。《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制的原则,一般在100~700户的范围内设立。对于由物业公司管理较好的居民小区,规模可适当大一些,而对于由企业移交、托管、离退休人员较多的小区,规模可适当小些;对于居民社区条件较好、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居民参与管理积极性较高的,规模可适当大一些,反之规模可适当小些,现有社区过大过小都不利管理。对现有社区规模可作适当调整,以利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7、广泛动员,共建共享。社区居民既是和谐社区的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注重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充分利用市民学校、文明学校等载体,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建设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建设中享受成果,在和谐社区中共建,在共建和谐中共享,持续、深入、有效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从而有力推动和谐蜀山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