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很配合的。但就难在少数人的无理取闹、肆意煽动,而即使是补偿合理,也以“补偿不合理”鼓动大家。
三、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饭碗。加之当前的就业形势——大批下岗工人处于待业中,很多手持大学文凭的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更何况没有什么技能的村民们。此外,由于受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再就业,而是立即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由此出现“难就业、难创业、难保障、难发展”的“四难”窘状。单纯的依赖土地补偿金,只能解决近忧,难以维系农民长远的安生立命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消逝,农民对于补偿金的过度、过快的不合理使用,补偿金很快就花费殆尽,生活即入困境,形成新的贫困、弱势群体。农民担心工作无着落,社保无份,后顾之忧的出现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不安定因素,如何帮助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解决失地农民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应主要从失地农民自身和基层社区党员干部两方面着手,究其原因,一面心理问题携带者,另一面是具体征地工作的实际操作者。
(一)失地农民自身的调节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表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实际上,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离不开自我的心理调节。人只有依据外在环境的要求,有目的地、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因此,被征地农民在走向市民化的过程中,其心理自我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社区党员干部的疏通引导
基层社区党员干部一方面作为党在农村最直接的实践者、宣传者,是党的政策在农村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基层社区党员干部又是联系上级政府与广大群众的纽带,与失地农民的联系最为直接、密切,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情系农民,实属必然;再者,长期以来,基层社区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管理的重要力量,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实属宝贵,有些经验的取得,甚至也是以血和泪的付出为代价的,不是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操作者,更不会有切身的体会。
当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容易,当一名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基层农村干部更是不容易。因为,这些基层社区党员干部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思想的农民,而要耐心地讲说,用心良苦,有时候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但正因如此,才更迫切需要我们的基层社区党员干部去疏通、去引导。
五、结束语
时代毕竟是不会逆转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而,促进被征地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道路,情系失地农民之心理,切实帮助失地农民完成其社会心理的转化,让失地农民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进而加快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的步伐,现实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