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其系巨大。正如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说:“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失地农民,其生产、生活乃至心理状况越来越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为此,探究失地农民社会心理以找到解决失地农民心理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意义重大。
一、研究失地农民社会心理的社会背景
我国的失地农民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因而,失地农民社会心理也是整个宏观社会转变环境下的社会人心理的一个缩影。研究失地农民社会心理,起因于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土地,不仅仅是一项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本资料,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问题”。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已经不仅是农民个体风险问题,更是一个深刻影响改革发展大局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农民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主要贡献者,也应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中的受益者。深入了解和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其社会心理问题,情系失地农民,调动他们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理论探究
笔者通过对众多失地农民的留心观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发现当今失地农民心理问题主要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聚群行为——蝴蝶效应
这里之所以提及蝴蝶效应,重在强调在实际征地工作中百姓行为存在严重的聚众特征。就拿社会广泛关注的上访现象来说,失地农民之所以上访我们不排除这些上访者中确有许多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侵害,理应上访。但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无理上访”,更有甚者是“聚群”无理上访。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别失地农民有意引诱、煽动与事件本身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参与其上访活动,肆意用金钱等拉拢,“你跟着我上访,我就给你钱”,旨在造成聚群效应进而给基层政府施压。在参与上访的人员当中,存在这样一种大众心态:“反正是聚群上访,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没多大妨碍,那我还是参与上访吧,这样还可以得到一份‘参与上访’钱”(或称“误工补贴费”)。殊不知,正是这种盲从心理和“随大流”行为纵容了“贿访”行为的发生和“无理上访”事件的泛滥。
(二)“拉后腿”——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而在现今土地征用过程中,部分农民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誓以一己‘不愿’之力拉众人前进之步伐”。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在农村,尤其是在土地征用过程当中,个别人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土地是我的,我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只要我不卖,这次征地你们就不能进行下去”,如果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我们理应不“卖”,但如果在一次征地中共涉及10户农户,9户都愿意出让,而唯一有1户不愿意出让,该如何?总不能让这户与其他9户的补偿标准不一样吧?而如果一旦不一样,就会出现其他新的问题了(例如,其他9户可能也都不愿意出让了,导致恶性循环)。况且,既然9户都愿意出让,说明土地征用补偿相当合理。
征地难,难在何处?如果众多农户都不愿意出让,那就不能征地,征地工作不开展就不存在“难”之说。而难就难在明知大多数农户乐意出让,征地可以进行,征地工作已开展,但却摆脱不少数人的无理取闹。大多数农民理解因城市化需要征地,只要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要求给予合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