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05年6月末,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2005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目前。
一是因病致贫。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
二是因灾致贫返贫。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
三是因学返贫。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
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03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04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
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