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抢抓灾后重建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全力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和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到今年12月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年的93亿元增加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达到7010元,年均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年的36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5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7亿元,年均增长18.5%;市县级财政收入由年的3.9亿元增加到12.2亿元,年均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年的21.9亿元增加到49亿元,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7071元增加到12056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464元增加到2712元,年均增长13.1%。
——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及社会各界特别是深圳市的无私援助下,我们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灾后重建开始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台了推进灾后重建有序开展的30个指导性文件,在不同阶段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重建思路,分阶段有序推进灾后重建,年9月底全面完成了城乡居民住房维修重建和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全市累计实施灾后重建项目3905个,完成投资391亿元,占已落实资金项目总投资的105.1%。全市73%的农户搬入了安全舒适的新居。实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1628个,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57所,使长期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集中实施了城乡基础设施、产业重组、市场体系、防灾减灾等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扎实有效开展了暴洪灾害应急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投资规模高幅增长。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各类项目,全市项目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累计争取国家正常投资60亿元,立项建设各类项目3616个,完成投资87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投资总和130亿元的6.7倍。特别是在境内全长239公里投资210亿元的兰渝铁路、全长130公里投资117亿元的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和全长91公里投资121亿元的成县至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落后的交通面貌将发生历史性巨变。至天水高速公路段、民用机场、至高速公路及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集中实施了市列重点项目738个,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公司10万吨锌冶炼、麒麟寺水电站、酒业集团公司1.5万吨白酒生产线扩建、和成县两个百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苗家坝、橙子沟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58个,到位资金194亿元,合同履约率达到85%,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我们分别召开并认真贯彻全市工业、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三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苹果等种植面积达到911万亩,比年增加263万亩;肉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