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执政地位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于,社会转型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新兴的利益群体或阶层虽然是未来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方向但还未在人口中占据多数,占据数量优势的仍然是传统的工人农民,社会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还未达到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因此,能否对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使不同利益群体或阶层都成为党的执政基础,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流动性。即执政基础是可以变动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站在党是执政主体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把视角放在执政基础上,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对党的选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群众的选择权问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主要看党的性质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党的政策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即使是传统的执政基础,如果党的政策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执政基础也会流失。不看到这一点,就有可能真正造成执政基础流失的局面。当然,在党的执政基础中,有的群体成为弱势是由不可抗拒或不可逆转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由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而造成的某些产业的衰落,其就业者难免成为弱势群体,但执政党的责任恰恰是在尊重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
层次性。即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是不一样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要看群众的心理认同。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同样都是执政基础,有的群体认同感较强,有的群体就不那么强;二是在同一群体中,因个体经历的不同,其认同感也不完全一样;三是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基层党组织的行为表现不是同一水平的背景下,群众对党的认同度也不同。认同度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破坏这种认同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群众的认同度。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原因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同,但据有关党校的调研表明,当前影响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正和腐败问题。这就需要党以高度的警觉和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选择权掌握在群众手中,而能否改进党的建设,主动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党能否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塑造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关系到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否。
三、以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
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同样贯穿于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全过程。
科学执政,从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来讲,就是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构建党的执政基础。离开了科学性,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执政地位的巩固只能是短暂的和不稳定的。这里首要的问题是理性认识执政基础的变动与时代潮流的趋向,认识执政基础中各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趋势、比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党对于自己的执政基础的依赖,只能建构在科学的预期之上,并通过对现实政策的调整,使之达到预期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说的注重社会公正,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际上都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科学发展的政策,自觉调整社会结构,使党处于主动地架构自己的执政基础的地位。这正是党科学执政的标志之一。
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无法回避民主执政问题。民主执政对于执政基础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