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卫生局强化医疗卫生检查报告

  (三)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并在运行中适时调整。

  在进行认真细致地基线调查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县新农办公室每年都在运行过程中,争取各乡(镇)、各部门的意见建议,针对实施方案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实施方案适时、适当进行调整使方案更趋合理,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报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和上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批准实施。20*年、20*年、2009年实施三年来每年都有一个新方案从年初开始执行。

  (四)强化基金监管,尽量做到安全运行。

  认真贯彻落实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统筹基金实行县级统一核算、收支两条线、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五)开展医疗救助,满足弱势群体就医需求。

  为使特困家庭等农村弱势群体在合作医疗中受益,每年县民政部门都会根据全县特困人口数进行缴纳参合费用的补助。

  (六)加强医疗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

  在国家一期国债项目和拉动内需项目、以及prcdp项目在我县实施的机遇,加强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医疗条件,尽量使参合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单位加大投入,完善设备设施,努力提高其服务能力水平。为控制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用药问题,去年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我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流通进行了统一竞价采购、统一配送招标工作,对新农合用药目录进行了重先组织,但这一工作在运行几个月来,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初步成效

  (一)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09年3月,全县共有952426参合患者享受到政策补助,共支出新农合基金2800.14万元,减轻了农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案制定、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使用与监管、卫生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逐步规范、健全和完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促进了农村卫生的发展和改革。

  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改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改善服务,降低成本,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刀啬了医疗机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心增强。

  通过农民自身或周围群众受益,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怀疑到逐步信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所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三年来在县委、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组织管理机构不定位,经办机构人员不落实,管理工作经费不到位,部门职责不明晰,责任主体不确定,各级经办机构存在不履行职能职责,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存在套用资金、挂床住院、分解处方等现象,去年,在县人大、政协进行的调研工作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学发展综治安全管理报告
       供销社安全生产发展报告
       法院审判教育发展报告
       民政局扶贫开发自查报告
       小学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
       中学2009年廉政建设报告
       大学生村官09年思想教育报告
       乡镇学校校舍安全规划报告
       民政局加快城镇平安建设报告
       统计局网络安全自查报告
     
    新学期班级计划
    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五
    工商局文明创建活动总结
    护士护士节策划方案
    毕业生学业考试实施意见
    乡镇科学发展观学习指导意见
    让我们一起来学会等待
    税务局分局工作总结
    乡镇团委上年回顾文稿
    平罗建县2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
    城市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基层医药卫生体改工作方案
    卫生局推行政行风建设工作意
    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工
    妇幼卫生工作指导意见
    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工作方案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创新工作方
    镇卫生院职工住房活动方案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