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座谈会和联络员会议,共同解决整治难点,健全信息交流渠道,制定出台了《*市“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7项工作规范。积极引导新闻媒体积极参加各个行业的执法检查行动,通报整规工作进展情况,为“十小”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多管齐下、合力攻坚的整规格局。同时,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三条政策”,牢牢把握住整规的主动权,一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十小”行业优秀示范点评创活动;二是把“十小”整规工作列入政府对镇(街道)部门的目标考核以及“村村新”工程示范村、达标村的考核验收标准内容;三是将“十小”整规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全市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十小”整规工作。二是“三上三下”出标准。充分发挥村(居)干部和协管员对本地情况熟悉的优势,统一制订《食品加工小作坊基本情况调查表》,对食品加工小作坊行业进行全面的网格化调查,重点摸清数量、分布、证照完备情况、基本生产经营条件及质量安全状况,力求做到单位数量、质量状况、从业人员、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六清楚”,并将调查情况全部录入电子监管数据库,建立一户一档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在食品加工小作坊整规工作没有现成标准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以我为主,克服“等、靠、要”思想,抽调有关科室人员专门成立标准规范起草小组,历经“三上三下”,在全省系统内率先出台《*市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工作系列标准规范(试行)》。即第一步先制订标准规范的草案,召开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村干部、行业协会负责人、群众代表、相关行业业主等参加的恳谈会,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形成标准规范初稿;第二步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再召开论证会专题进行评审修改;第三步根据评审意见逐条逐项征求上级局意见,再次修改完善后形成《系列标准规范》并试行,既使业主普遍理解支持并能接受,又能使业主通过整改达到规范要求,保障质量安全。三是“三种模式”促规范。按照层层抓试点的要求,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路的方法,实行重点突破,稳扎稳打,在石塘、松门、箬横、石桥头等4个镇开展综合试点,以水产加工小作坊为行业试点,在全市动员会的基础上,分别在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召开村(居)动员会和业主动员会,把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系列标准规范》宣贯到各级干部、执法人员、生产经营者和广大群众,并在各村(居)食品加工小作坊较集中的区域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在宣传栏中张贴质量安全画册、刊出墙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形成强大声势。同时,选派工作组进驻试点区域,按照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要求,对照《系列标准规范》,采用逐家逐户上门巡查的方式,督促经营者完善基本条件,执行生产销售台帐、索证索票等制度,共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00多人次,指导5家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改造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确保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采取“打扶结合、以扶为主,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策略,引导水产品加工户以组建合作社、合建加工园区等形式,改善生产条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创造条件联合获取生产许可证,现已逐步形成三种模式:一是“分散加工型”。如石塘、松门两家海虾产销合作社,实行“四统两分”的生产经营模式,虾米的收购、煮熟、干燥、剥壳等环节由社员分散负责,合作社负责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检测、统一包装,产品由社员分头销售。二是“集中加工型”。如石塘海虾产销合作社,镇政府帮助23户加工户解决60多亩的建设用地,建立虾米集中加工园区,严格按照虾米加工场所质量卫生等要求进行集中管理,并且统一产品标准、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