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抓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教育经费保障有力。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杂费、教材费和簿本费。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建立了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对全县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资助,资助金额540余万元;通过国家彩票公益金资助,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资助,资助金额达42.3万元。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大力推进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工作完成,共化解债务1595.2万元。与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生活补贴制度,教师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二)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提高。20*年以来,投入5300余万元,完成24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5118平方米,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县一中实验大楼、塑胶运动场相继建成,办学条件大为改善,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示范高中”称号;投资约2000万元的县三中投入使用;五松中心小学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相继建成。今年上半年,启动实施学校安全工程建设,新建中小学校舍1.6万平方米,加固5022平方米,维修650平方米。学校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投资166万元为14所中心学校更换桌椅14200套;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小学和初中分别为5.52台和7.3台;全县初中全部按要求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农村远程教育快速发展,小学达到每周16学时应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
(三)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工作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1%,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4%。严格实行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就学管理制度,均衡生源配置。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平台,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把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模式作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在学业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县三中代表队在全省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启动实施了名师“5112”工程,涌现出一批以戴春霞、张勇等为先进典型的全国、全省各级优秀教师。针对全县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县中小学教职工结构调整实施办法》,过面向农村学校公开选调优秀教师,不断充实城区缺编学校师资,促进县域内教师合理流动。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逐步填补农村学校教师缺额,缓解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矛盾。20*年以来,全县累计公开选调教师39人,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173人,有效解决紧缺学科教师不足问题。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组织教学竞赛、选派骨干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开展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等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加强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其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规范办学行为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下发了《*县教育系统加强师德建设“九不准”》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教育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