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元,重点发展“三竹三果”35万亩,每年筹资1800多万元发展水利。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并村、教育布局调整、机构改革、领导体制改革、村委会直选和区直单位机构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改革,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减少了干部,减轻了基层负担。
将原40个乡镇街道调整为26个,区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由原来的48个减少为37个,340个村也调整为178个,55个社区调整到41个,减少行政机关内设机构185个、事业单位146个,促进机构更加精干。全区19个乡镇党委班子由原来的164人精减为140人,平均年龄下降3岁,14个乡镇实现党政正职1人兼,乡镇党委班子的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43.7岁,乡村干部更有朝气;淘汰清退各类人员2333名,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中小学校57所,调减率为24.5%,校均学生分别上升8.2%和58.2%。通过税费管理制度改革,三年为民减负5689万元;实行“乡财区管”,帮助乡镇走出了困境。通过城镇和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62.7万农村人口参合资金达到3136.5万元,参合率达93.9%。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水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敬亭山宾馆、中医院等改制,安置职工14000多人,处置资产5.45亿,核销债务6.3亿,筹措安置经费4.1亿元,改制面达95%,既解决了众多历史遗留难题,又盘活了企业,还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三是致力“六大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新的突破。致力于工业园区、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和循环经济六大建设。加强与苏浙沪地区合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和招商引资活动,形成招商引资“洼地效应”。推行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特色园区和乡镇分区为呼应的“一区多园”模式,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园区集中。确立50项重点项目(储备150项),加快国投宣城电厂、宣城海螺水泥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和强势产业,力争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增长30%。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加快敬亭山、龙泉洞等旅游景区发展,策划包装“特色乡村游”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畜禽、水产、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棉等五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畜禽加工、木竹产品加工、粮食加工转化三个重点类型的加工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乡村,力争20*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户,争取1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建立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新发展50个整治型、200个清洁型示范点,基本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新农村示范建设新格局。加快宣城化工科技园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宣木瓜等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总结推广“猪-沼-果(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口。90%左右的人对我区各项经济发展措施表示“满意”。
四是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新*。从人民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着手,积极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血防治理、食品安全、农村文化、廉租安居、扶贫助残、治安防控”10大类28项民生工程,加快创业园区和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推动下岗职工稳定就业,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投入4200万元用于城乡义务教育和危房改造,加快欧盟国际合作妇幼保健等53个卫生项目建设,投入1560万元,建设水阳江流域等水利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