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的六丈、上马迹、淤达高等七条堰坝的修复改造,有效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拦河堰坝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河道行洪安全,不宜过多过滥;另一方面要配套开发建设人工湖、游泳池、水上游乐场和养殖水面等,充分发挥拦河堰坝的综合效益。
(三)河道疏浚。建立河道疏浚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行洪排涝需要对河道断面进行拓浚,尽可能增加水面,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杂物,疏通水系,确保河道“遇洪能排,通畅输水;遇旱能蓄,保证供水”。规划期内,重点疏浚*溪出口至祝家、西淤至*桥、礼贤至*大桥、长台溪出口至*大桥、大溪滩大桥至*新铁路桥等段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的河道。通过河道疏浚,明显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全面提高两岸堤防保护区的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水土流失专项治理,减轻河道疏浚压力。规范河道疏浚相关技术标准,充分考虑沿岸集镇、村庄的地下水位和堤脚安全距离,有效保障沿岸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堤坝安全。严格规范河道砂石开采行为,切实保护耕地、河道、航道和两岸堤防。积极探索河道疏浚与淤泥综合利用的运作机制,加强淤泥综合利用,发展新兴环保产业,避免淤泥的二次污染。
资料链接2:河道淤泥
河道淤泥富含氮、磷等营养盐,是造成*港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变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点源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淤泥中所含的营养盐向水体释放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另外,由于水体内死亡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排泄物、下雨后径流水冲刷及河流带入的污物等会造成河床淤泥不断增多。河道淤泥既是污染物,也是生产磁性复合肥、清洁燃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目前国内已有成熟的生产技术。
二、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港生态环境整治。
(一)绿化造林。采取造、补、封、育等营造林综合措施,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和林地征占用;及时更新当年形成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病虫害除治迹地,当年形成的迹地次年更新完成率达到100%;在低丘缓坡区域,对低质、低效林分进行补植、抚育改造,使区域内林分郁闭度大于0.7,调整林分结构,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比例达到65%以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提高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全面开展沿江集镇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加强沿岸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港防洪堤两侧各20米范围内的宜林地段建设高标准景观林带,500米宜林范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着力打造沿江两岸绿色长廊。
(二)湿地保护。禁止任何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湿地保护的科学性。确保湿地用水需要,促进其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加大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抓好*街道丰足溪口、*乡达河溪口、*镇叶村、*镇溪滩等四处天然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突出体现湿地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功能,充分发挥湿地蓄洪抗旱、污水净化、气候调节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湿地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控制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湿地,尽最大可能保留横渡溪、棠坂溪、龙溪、青阳殿溪、三桥溪、破溪等河口已有的三角洲湿地。
(三)污染治理。*、白水坑、*三大水库是*港的主要水源保障地,是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加强水库水资源开发管理,严格控制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下降的经营活动,禁止破坏库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行为。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坚持“三同时”原则,从严控制有水污染项目的建设。着重抓好重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