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流域*港综合整治开发的背景
一、*港概况
(一)水文气象
*市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5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42.6mm,降水量分配不均;3-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7%以上,易出现全市性的连续暴雨、大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梅雨结束后降水明显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盛夏和初秋易发生干旱,期间受台风外围影响,也常造成洪灾。
*港干流属洪水尖峰型大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汛期洪水常发生在5-7月,由梅雨形成。洪水暴涨暴落,集流时间短,由最大时段暴雨到洪峰在*底出现时间,一般为6小时左右,一次洪水历时3-4天。*底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1942年,为49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的最大流量为1930立方米/秒;7-9月为干旱枯水期,十年一遇枯期的最小流量为1.64立方米/秒,最小平均流量为6.6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深1074.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6.8亿立方米。
(二)自然地理
*市位于*省西南部,*江上游,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18°22′37″-118°48′48″,北纬28°15′26″-28°53′27″之间,东临*区、*区和*县,南接*省*县,西靠*省*县和*县,北连*县,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市域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港东邻*流域,西背*水系信江流域,西北并*港流域。
(三)河流水系
*港属*江水系,发源于双溪口乡浙、闽交界处的*岭,由西南向东北穿行于山地丘陵之中,贯穿市境中部,流经双溪口、*、*、*、*、*、*、*、*、*、*等乡镇、街道,在*市*与*港汇合而成*。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970 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长1*公里,流域面积1704 平方公里。以*和*为界,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从*岭脚至*水库大坝,河道长42.5公里;中游从*水库大坝底至**,河道长31.5公里;下游从*至*港余家出境处,河道长31公里。其中:中下游干流河道为本规划控制区域,全长约62.5公里。
*港支流众多,沿途汇集*溪、*溪、梅溪、*溪、*溪、*溪、*溪、*溪、*溪、*溪、*溪、*小溪、*溪等29条主要支流。
(四)地形地貌
*市属*省西南山地丘陵区。东南为*岭中低山区,山势陡峻,峰峦四起,海拔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岗、*岗、*、*山、*、*山、*岭、*岭等,其中*岗海拔1500.3米(*高程,下同),为我市第一高峰。西北为怀*低山丘陵区,以低山为主,山势较缓,从大桥镇杨马岗向西北、再向东沿*、*的界线延伸,经湖山尖等山峰,伸入*区境内。中部为河谷平原区,属金衢盆地西段*港两岸的红黄壤丘陵河谷平原地带。受*港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一连串山间小盆地与河谷小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与*区交界的*镇余家海拔仅73米,为全市最低处。
(五)地质构造
*港流域属“华夏古陆”的一部分,以新华夏系块断裂构造为主,地层从*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境内横跨*—绍兴断裂带,两侧在地质构造上有明显的区别,断裂带东南侧出露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地层,西北侧为古生代沉积岩系地层,沿断裂带有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主要岩石有凝灰岩、熔凝灰岩、石灰岩、紫红色块状砾古砂岩,玄武岩及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等。*港河床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