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8万人。积极实施“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奔小康工程”,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力争到2010年,全市下山脱贫5000户、2万人以上。
六、加快提升发展软实力
促进区域环境新和谐
注重提升区域软实力,着力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使*成为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和谐城市。
增强科技支撑力。大力推进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省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着力构建企业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孵化转化平台、科技人才信息集聚平台,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以项目为载体,加快科技转化,重视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涵育,逐步建立健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创业素质工程”,重点培养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人才,“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2万人。
增强品牌推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品牌为龙头,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质量振兴,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路子。构建完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品牌服务体系、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品牌保护和激励体系等五大保障体系,着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创牌、护牌工作机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达到5只以上,浙江名牌产品达到15只以上;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达到18件以上;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6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6个以上。
增强文化促动力。围绕“锦绣*·千年古道”文化主题,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不断丰富和弘扬“*精神”,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高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开放、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卫生、体育、广电、新闻、双拥、人口计生等事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卫生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公共资源的共享度。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市民素质优良、社会繁荣进步的现代文明城市。
增强社会保障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主择业的就业体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9%。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灾有所救。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完善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基本建立起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增强环境承载力。围绕“山青水秀,文明谐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