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乡镇、街道职能,服务“三农”发展。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投资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深入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管理体制等的改革。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五、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城市特色鲜明、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整体形象显著提升的三省边界宜居城市。
加快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形象。以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推动城市发展向整体提升形象拓展,向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向完善功能、营造特色方向转变,构建最佳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定位的要求,强化城市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使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与城市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做好“山、水、城”三字文章,重点抓好城市入城口、一江两带、三塔四山等关键节点,建设城市精品景观线;加强城市内河水系规划建设,凸现*生态滨水特色。争取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2%,绿地率达到43.8%。进一步发挥街道、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名符其实的山水园林城市。
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加快城北新城建设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新区人口集聚和商业繁荣。继续实施旧城改造,疏通城市路网,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商务功能。逐步完善“二环、五纵、六横”市区主干路网框架。建成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加快构建全市“一脉、五通、九连”交通主框架,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46省道*段外移工程和48省道江溪线改建工程建成通车,谋划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接线工程,全面打开对外大通道。“乡村康庄工程”全面建成,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100%,硬化率91%以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构筑以市区为核心、强镇和中心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发展体系。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加大多渠道筹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城乡或区域一体化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生态环卫体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设一批小康示范村、田园文化村、休闲旅游村、环境优美村和特色产业村。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路面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家园美化,到2010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5%以上,安全用水覆盖率达90%,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率达80%。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十一五”时期,培训农民10万人次,转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