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了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制订和修编了城市、交通、旅游、产业、园区、重点乡镇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城市、人口、资源的集聚度明显提高。工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市区“退二进三”顺利推进,“园区+基地”工业平台、“2+6”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经济开发区和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为主平台的中北部工业经济区集聚了我市90%以上的工业经济,其中两大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建材、化工和“六六”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确定了向北为主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按照“南北打通道,东西建大桥”的思路,建成了鹿溪路、凝秀路、江东大道、城中大桥、北关大桥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虎山新城、江东新区繁荣发展,城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特别是铁路西移工程顺利实施,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区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0.9平方公里扩大到14.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8万增加到14万,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41%。“一江两带”等一批城市景观基本建成,山水园林城市新貌进一步显现。平稳实施乡镇区划调整,扎实推进强乡重镇建设,大力实施下山脱贫工程,五年共有1*75名高深山区农民实现外迁,人口、资源进一步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社会事业共享度明显提高,五年来,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共撤并学校110所,基本形成高中段教育向城区、初中向中心镇、小学向中心村集聚的教育布局;共撤并乡镇卫生分院22所,重组合并专科医院3家,全市教育、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优化。
过去的五年,我们不断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从以内为主向内外并重转变,大投入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来,我们牢固确立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积极挖掘项目、包装项目、向上争取项目,建立了项目协调、项目融资、项目落地以及重点工程绿卡、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310工程”等重点项目为主抓手,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148.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建成了8条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产能居世界第一的dmf生产线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灯管生产线,以及*坑水库、城防工程、2*国道*段新线、46省道衢江线、新江中、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的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顺利开工,完成乡村康庄工程1000多公里,全市县道和通乡公路全部硬化,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在内力推动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借助外力求发展,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集聚资本,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蜜蜂文化节、浙江木材交易洽谈会、投融资项目洽谈会等节会活动,组建北京、杭州、*等7个*人同乡联谊会,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了*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全员招商、企业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等各种有效举措,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资金3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5亿多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外贸自营出口额年均增长31%。
过去的五年,我们切实加大统筹力度,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增长为主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全市发展的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认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