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进的“十五” 可喜的跨越
我市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新阶段
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发展阶段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积极破解资金、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制约,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五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4.1%,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6.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按照现代化指标体系衡量,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新阶段。财政总收入达到6.*亿元,是“九五”期末的近3倍,年均递增22.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亿元,贷款余额56.8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30%和185%。民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9万家,比“九五”期末增加50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3.5亿元;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1家;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一番。五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26.3:42.6:31.1优化为17.4:50:32.6。工业经济快速提升,增加值达到30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4倍,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农业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逐步向种养企业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流通组织化方向发展,白菇、生猪、蜜蜂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凸显;旅游、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消费层次优化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江郎山景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劳动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有12.5万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非农从业人员比例从48.7%上升到60.2%。我市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由2000年的565位上升到2004年的238位,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过去的五年,我们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主体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强劲活力。五年来,我们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由单一向综合、由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全面展开。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国有集体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基本退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比重由“九五”期末的50%提高到95%以上,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得到根本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初步确立。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人均税费由“九五”期末的76.82元下降到5.97元,基本实现税费零负担;完善和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发展新路子,以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为取向,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实验中学、贝林医院等一批民办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网上技术市场等产学研结合体不断涌现。积极推进政府行为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建立市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城市、教育等一批发展投资公司,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等服务机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过去的五年,我们切实强化规划统领理念,发展形态从松散型向集聚化转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五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