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现象的三大因素
1、政府行政理念是土地管理水平的先决因素
政府行政理念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土地管理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决定土地管理的业绩成败。当前地方政府行政理念往往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百日行动”的开展,推动了*市政府领导土地行政理念的大大提升和突破。市委市政府正视现状,又跳出现状,突破现状,将*发展置于整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谋划大计、观瞻长远,在土地资源管理上,明确方向和定位,设定长效目标,谋求长远利益。
市委书记张大勇在谈到两年来管理土地的体会时说:“土地法治秩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它,整个市场基础都动摇,就没人愿意来投资。”近两年来,*土地规范的速度很快,从百日行动到卫片执法检查,秩序建立起来了,观念转变过来了,环境治理好转了,全市上下认识理顺了,政府办事方式转变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基础工作,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从执法到执政,从政府领导的认识变成全民的价值观,在全民中建立起了依法用地的意识,对闲置土地、使用不当土地逐一清理归位,特别是对土地补偿和存量土地的处置,都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如果不做这些工作,我们的发展环境不可能这么好”,张大勇说。
行政理念的跃升,使政府管理者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土地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出新办法,出台新举措。
政府的土地行政理念,一是保红线不动摇,二是保重点项目用地不落空,三是保征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中,*坚持依法依规用地,*市确定的2009年扩大内需项目,*争取到了17项,除1个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尚不具备审批条件外,其余16个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均已获*省政府批准,占补平衡、征地农民补偿到位,项目已全部开工。
2、新理念呼唤新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
政府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着力破除思想观念上的束缚,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探寻规律,标本兼治,也必然要求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与之相呼应和相协调。
*从机制建设入手,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他们对土地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设计和整合,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五个机制”,即,建立实施土地调控和资源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利用无序问题;建立实施行政业务双层责任机制,着力解决土地管理职责履行不够到位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着力解决违法违规用地难查难纠问题;建立实施网格化动态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税费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
明确建立项目供地委员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用地例会制度,加强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管控,重点对土地利用率、项目质量、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用地结构等重要指标进行强制性前期审核,坚决防止批少占多、擅自改变用途等行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明确对建设用地指标实施综合管控。把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作为重点,实行项目供地预审、合同预约、违约追究等制度,增强合同约束力,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洽谈前期,深入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科技含量、开发期次、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等,根据全市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指标,初步确定项目落户区域、具体地段和供地面积。项目供地前,与投资方签订合同,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