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抓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紧紧围绕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环境”的目标,积极推动文化发展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在创新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综合健身馆主体工程已竣工,新建成6个健身路径。充分利用海兰江体育场设施,积极开发大型体育赛事。积极争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完成1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完成了十二个“农家书屋”建设
(二)、抓繁荣,在繁荣社会文化上下功夫。开展好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好“万人长跑”活动、市民健步行活动及广场各种文艺活动,巩固在中小学校体育人才基地,努力办好特色体育学校。在各节日中,每年开展了秧歌节、电影节、读书节等活动。去年开展了中国首届梨花节、农乐节、黄牛节、和松茸节及社区文化活动月等一批群众满意、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社区,发掘提炼素材,编创、排演一批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文艺节目。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电影、送图书、送文艺)。今年为第三届“松茸节”、第二届“农乐节”、第二届“梨花节”文艺活动及迎接延边州第十七届运动会做好项目比赛的承办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三)抓保护,挖掘、传承和保护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我市是中国朝鲜族最聚集的地方,朝鲜族人口占66%,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了加强民族文化工作,我们每年组织召开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文化建设工作基本设想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市文化工作,经过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初步确立了集宣传、文化、科技、妇联、共青团、广电、体育、财政等为一体的“大文化”工作思路。我市博物馆有近三千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有52件,国家级文物有6件。我市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建于1982年,是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几年前,我市被国家确定为100个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之一。但因没有资金,多年来一直将近三千余件文物存放在仅有十平方米的仓库内。目前虽然在老教堂设立了展厅,但由于面积小,仅展出300余件。丧失了博物馆在宣传、教育等基本职能的发挥。由于条件简陋,一些文物自然损耗严重图书馆目前有图书8万余册,开设了少儿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但因条件有限(主要是设施老化,桌椅、门窗陈旧),图书自然损耗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在文化事业中主阵地的作用。目前将两馆建设纳入我市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申报了中国朝鲜族背架舞和术千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抓管理,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努力净化文化市场。2009年,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在把工作重点放在违法经营和专项治理工作上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坚持服务监管两手抓。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整顿工作,音像制品专项治理活动,“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大力整顿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制定我市净化社会环境实施方案。
(五)抓机制,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结合我局实际。调整了中层干部四名,三个基层支部书记也将进行调整。今年内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