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这个等式表明:当感到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公正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时,就会产生不对称的感觉,失去公平感,降低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办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中级教师的教学效果比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这个中级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比这个高级教师要低得多,这就是不公平。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公平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在经营激励艺术时一定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4、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的长效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心理倾向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争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格与自尊的最优化。但由于民办学校与教师存在“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关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约了激励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民办学校办学特点的评价体系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办学校求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内容上要讲究全面性。通过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来体现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追求、教学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
(2)、评价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人本性、民主性、客观性和公开性。将“必行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硬性”评价和“软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不但要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也要通过每堂课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可程度和考察该教师平时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隐性指标。
(3)、评价结果上要有发展性。民办学校评价结果往往注重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挂钩,这本无可非议,但这远远不够,评价的结果还要体现对教师的再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评价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比如有的民办学校将优秀教师送到名牌大学学习、培训,实行学校资源分享制,为优秀教师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这些做法都不失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好方法。
(4)、考核指标要做到精确性。任何评价都必须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因此,考核要准要细。考核不准不细,奖惩就难以公平,管理者就难下决心。若主观臆断进行奖惩,必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让每个教师明确考核标准,职能部门做好日常原始记录、计量和档案管理,同时应将评价结果根据需要通知本人或公诸于众。
5、情感激励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教师更需要情感激励。第一,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的等级壁垒与举办者主观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打破壁垒,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第二,民办学校要增强竞争力的愿望与竞争力的主体—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管理要加大对教师的情感投入;第三,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构成的成份特殊,他们既自卑又自矜,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或那样的“伤口”,他们更需要情感关怀,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