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青少年成长环境预警机制项目分析报告书
员会拥有强大的组织基础和人员优势。有一支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有健全的组织体系。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现在在全市已经形成了市、区、街(乡)、社区四级维权网络体系,有效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组织保证。
3、工作基础
2000年1
三、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重视青少年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贯例,并在此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智力,形成了理论模型。日本通过五十多年的实践,在中小学建立了一种pta的教学模式,即家庭和学校合作进行青少年教育,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pta模式在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学者左川久博把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大众传播传媒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称为“第三环境”。他认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加速,“第三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将日益增大,因此必须净化“第三环境”。在社会工作上,西方一些青年工作者以外展工作的形式,主动寻求服务对象,对那些经常出没于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轻易或已经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开展跟踪服务。
在国内,2000年共青团武汉市委就“武汉市青少年成长环境”所展开的调查发现,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交际群体四大因素,其中以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社区环境,交际群体的作用最小。2001年北京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与各民主党派北京市委员会合作,就“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发现,未成年人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校外教育环境、文化市场环境、传媒环境和社区环境,这些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王金玲则对家庭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抚养教育模式、家长角色行为、代际关系等的作用尤为要害。
对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正负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临界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预警机制等诸多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理论和实际课题,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尚未起步。本课题将突破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单向思维的研究方式,同时研究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有利因素与不良因素,并通过对两者正负影响的对比来反映青少年成长总环境的健康状况,为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使之更加科学化和可操作化。
四、推进方式
(一)组织机构
本项目由武汉市青少年教育办公室、共青团武汉市委与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合作完成。
(二)主要任务
主要完成以下五项任务:
1、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指标体系论证与调查问卷设计(出指标体系与调查问卷);
2、武汉市青少
党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