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性分析报告 >> 正文
合作组建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 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可行性分析之二:绿色品牌。产销地之间的价格差,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并有行动,如建立基地,建立配送中心等。但真正成功者并不太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操作者往往急功近利,用最低廉的价格将产区最低劣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本公司就是要打响绿色品牌,用绿色农产品来开拓上海的“绿色餐桌市场”,从而进入“绿色良性循环”系统。因此,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都是极好的商机。

可行性分析之三:订单农业。运用产销差价规律,打好绿色品牌,还要加上订单农业,三者结合才能成功。订单农业是本公司的精华之作,也是运用产销差价规律,打好绿色品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开拓市场获取订单,根据订单来组织生产,组织货源,这就是本公司的运作方式,定方式通过订单,一头连接绿色农产品的初始生产者,一头连接终端消费者,本公司的市场风险可控制在最低程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汽车公园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想分析报告
       部队第二阶段党性分析报告
       科学发展观党性分析报告
       普通党员党性分析报告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党性分析报告
       退休人员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我党性分析报告
       个人党性分析报告消防版
       党性分析报告公安部门二
     
    地震局年终总结
    历年面试考题透析经典考题及参考…
    上半年纪检监察总结
    农村基层廉政建设整治方案
    十一国庆节短信
    公司成本抑制制度的构造
    社区共青团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共青团团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市统计部门年终总结
    学校组建领导贺词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加快合作提升制造业发展工作
    强化区域合作工作方案
    加快与央企合作实施意见
    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意见
    建设农民合作社实施意见
    居民小组建设新村庄实施工作
    县委争优活动中党组建设意见
    中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大会
    党性分析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