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定位,将县城建成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突出抓好省、州级重点镇建设,把野三关建成全县的经济中心,把沿渡河和水布垭建成全省旅游大镇。合理确定并逐步抓好100个中心村的定点布局和建设,重点抓好省级示范中心村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镇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由城镇建设主体转向主导,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建设。稳妥推进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社区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落实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配套政策。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六、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大县
20、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群体拓展。深入开展学习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理论学习培训活动,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和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1、构筑共同的巴东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奉献、抢前争先、大干快上、争创一流”的巴东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环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文明风尚。切实掌握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做好群众信访等工作,努力解决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发掘、整理、承传、开发土家文化、纤夫文化和老区文化等民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巴东堂戏、撒儿嗬、皮影戏、山民歌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推出一批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建立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龙头,依托本地民间文化资源,发挥文化馆(站)、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及文艺组织、广播影视、学校和广大文艺创作爱好者的作用,创作出一批在全州乃至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抓好民族文化教育。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开展“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到2011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文化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到2011年实施180个村农家书屋工程,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认真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活动,到2011年,力争我县跃入全省文化先进县市行列;加强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民族文化公园、体育场、乡镇文体中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