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17、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以建成“国际精品旅游区”为目标,以“纤夫活化石、土(家)苗风情园”为旅游形象定位,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争创全国旅游强县,努力把巴东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集散地。加大重点景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神农溪和水布垭两大旅游精品,充分发挥巴东作为三峡旅游线上战略节点的优势,积极融入全省“一江两山”旅游线和恩施生态旅游圈,加快神农溪沿岸“农业观光走廊”建设。加强小神农架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加快链子溪、巴人河、银金山、无源洞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发展风格各异、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高山休闲观光旅游,努力形成“景点串联成线、开发并联成片”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和产业化发展基金,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线公路等级,建好旅游专用码头,加快四星级以上宾馆、停车场、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将县城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港口城市。发展旅游配套服务,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努力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挥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功能,发挥民族文化对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升华功能,以“中国三峡纤夫节”为载体,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治理整顿旅游市场。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坚决制止破坏生态和旅游景观的行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引导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巴东旅游的整体知名度。充分发挥沿江、沿路、沿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路边经济、边贸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带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18、打破交通瓶颈,构建致富大通道。积极支持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继续争取沪蓉、沪渝高速公路经巴东的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和宜万铁路野三关火车站二级出口路,全面打通县域出口路、经济断头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着力抓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4335公里,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骨干,国、省道和县乡村道路为基础的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县城和野三关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实现公路建设与养护平衡发展。长江、清江内河航线得到彻底整治,港口岸线码头设施完善,水运优势得到发挥,水陆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全县交通网络化。集中力量搞好水、电、气、热、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环境。
19、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把城镇建设作为扩大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扎实推进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恩施州“13311”工程,科学规划,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循序渐进,科学构建具有巴东特色的城镇建设体系,以209国道、东大省道和巴鹤省道为城镇发展轴线,由北向南连接沿渡河、溪丘湾、东壤口、官渡口、信陵镇、茶店子、绿葱坡、大支坪、野三关、水布垭、清太坪、金果坪,形成一线穿珠式的三级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按照“港口贸易城、建筑博览城、文化旅游城、民族风情城、山水桥梁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