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水乡渔村”和放流增殖。二抓龙头企业培育。采取“梯度推进”的策略,增强长富、大乘乳品产业实力,打造圣农“武夷生态鸡食品城”,培育绿洲肉兔产业规模,推进大禾、一春公司等的生猪产业化经营。三抓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奶牛业、猪禽业和水产业,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带农户的经营形式,支持南平猪业协会、五福、新和成猪业合作社发展,在奶牛、养禽和渔业合作组织上抓突破。
三要构建防疫长效机制。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架构,以组织管理、预警信息、免疫监测、检疫监督、应急反应、投入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为载体,持续抓2~3年,构建规范系统的防疫长效机制。在组织管理体系取得突破后,主抓三大重点:一是抓保障。完善免疫监测、检疫监督、应急反应体系,建立统一、高效运行的兽医工作机制,确保有效运转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抓好防疫人员队伍、配套资金、疫苗试剂等的落实;二是抓免疫。实行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和猪瘟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免疫合格率70%以上,继续抓好奶牛“两病”全面监测;三是抓检疫。严把动物检疫、市场准入和畜禽调运“三个关”,落实“三必检、三必查”制度,拓展乡村产地检疫,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落实措施防控重大动物疫情。
四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实行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涵盖质量标准、推广保障、质量认证、标准监管和检验检测的五大基础体系,尤其是生产投入品、技术规范、产品认证、抽样检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在工作机制上由服务型转向质量监管型,由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另一方面,实施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强化饲料、用药等投入品监测,加大生猪“瘦肉精”及其替代品,禽类、鲜奶抗生素等的药残,以及三聚氢胺、甲醛等有害物质检测,同时推进发展无公害产品,抓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不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在渔业安全方面,继续落实安全生产十项制度,建立宣传教育、事前预警、强化监管、隐患整治、预案落实等的长效机制,抓实打击电毒炸、渔用船舶监管、安全隐患排查和防洪抗台巡查,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年活动,确保无沉船、无人员伤亡事故。
五要推进畜牧污染治理。坚持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构建标本兼治、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方面近期治理抓适度养殖区。全市401家规模场治理任务,以延平、建瓯为重点开展治理199家,2009年底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另一方面综合治理抓标本兼治。2010年转向“四个三”综合治理工程,即“三大转移”(引导畜牧业向疏散区、丘陵山区和草食牲畜转移)、划定“三区”(禁建区、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落实、新建场“三同时”(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营)和“三大”治理模式(生态养殖—集中供沼气—生产有机肥—高效种植业模式,猪—沼—果、牧—沼—草等循环经济模式,“免冲洗、零排放”治理模式)。
六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抓好三个方面:一抓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路,发展特色规模畜牧水产业,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猪场、奶牛场,实施标准化池塘建设工程,以特色构建点状、带状区域规模,便于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要素集聚,打造形成区域规模经济。二抓关键集成技术。构建“良种良法+能人”的科技集成体系,将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监控、生物质资源转化、畜牧面源污染防治等列为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目标效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集约化生产、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循环利用种养等的技术集成。三抓科技推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