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邵武3个万吨县水产品,中南部4县(市)养鳗带鳗鱼产量,占全市54.5%和85%;已建和在建“水乡渔村”6个,光泽鸿建山庄、武夷山万鑫源农庄、浦城南浦琼旺休闲山庄,年创产值500万元以上。
2、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应免尽免到位,春秋免疫率基本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春防75%、秋防83%以上,奶牛“两病”监测3.25万头次。把好动物检疫、市场准入和畜禽调运“三个关”,重在落实“三必检”、“三必查”制度,以及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9个省际边检站查验动物388万头(只)、畜产品1.09万吨,无害化处理病害畜禽4.68万头(只)。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奶牛“两病”得到净化。
3、加强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开展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以生猪、牛奶、家禽等为重点,前移对饲料、用药等投入品源头监管,加大检测力度,抽检生猪“瘦肉精”及其替代品238批次3668头份,检出率为零;禽类、鲜奶、猪肉等药残检测184份,抽查水产批发市场、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等10批次59个样品,全部合格。特别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围绕生鲜牛奶质量安全和饲料监管,重点督查“三大监管、四个100%”的落实,在25个奶牛场开展拉网式的排查,进行原料奶、饲料、疫病防疫等的规范管理,加大“三聚氰胺”专项监测,抽检生鲜牛奶、禽蛋、饲料等386份,没有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坚持渔政管理、安全生产两手抓,重在落实十项安全目标责任制、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跟踪整改督查制,查处违法案件95起,加强1531艘渔船安全监管,做好防洪抗台水面巡查,111家养殖场用电用火、渔用锅炉等安全隐患排查,没有发生沉船和人员伤亡事故。
4、抓基础性建设项目。一是组建一支防疫队伍。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完成市和9个县(除松溪)级改革工作,组建了“一所一中心一站”,单独成立乡镇畜牧兽医站,聘用163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形成四级动物防疫队伍网络。二是良种繁育基础建设。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奶牛、生猪、家禽良种繁育,补贴能繁母猪1582万元,投入近300万元开展生猪、奶牛冻精补贴,投入1870万元建设32个标准化规模场。三是防疫监测基础建设。建成9个省际防疫监督检查站,健全市县两级动物疫病化验检测中心,建设市县两级冷链系统,在建县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渔业资源保护建设。开展溪河承包管理780公里,采取“三个一点”办法,投入337万元,在16个河段放流增殖鱼类4396万尾,为历年最多。 5、加快畜牧污染治理。在完成禁建区143家规模场治理基础上,启动适度养殖区401家规模场治理,纳入绩效评估实行责任制考评,累计投入8460万元,新建沼气池、氧化塘25万立方米,开展治理202家,超额完成当年治理201家的序时任务。同时在建阳、武夷山、延平、浦城等地,示范推广“免冲洗,零排放”治理新模式,利用沼液种草1800多亩,试养生猪8000多头,建阳清旺养猪场红泥塑料三段式治理技术,得到张昌平副省长充分肯定。
6、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围绕良种配良法推广“五新”技术,以主体培训为手段,实施“科技示范与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训126期、科技赶集和现场指导426场,受训咨询4.28万人次;按照《农牧业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方案》,开展162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技能轮训,组织培训485班次9569人次;发放《农业五新手册》、《闽北畜牧业技术手册》和《闽北渔业和牧草技术手册》等十多种科技资料5.6万份,技术门诊1.92万人次、科技处方1.7万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