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正文
市粮食局行政执法总结

心与心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四、从加强案件查处入手,树立严格的政策法规意识
  在切实加强市场巡查,严格规范市场收购行为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工商、质检、物价等有关部门及乡镇进行协调和配合,对个别无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行无证、无照非法收购经营的个体商贩进行坚决打击,共查处和堵截向外县市贩运粮食22起,共计早稻208213公斤。其中在8月27日下午,接到举报,在大城古楼街子上村,有人无证收购粮食,执法人员赶到后发现有一辆赣ce8087大货车在该村装粮,我们执法人员按程序进行检查,通过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到该粮贩收购粮食装车就直接贩运到福建去,是一起无证,无照收购贩运粮食的非法行为,共收购早稻27190公斤,经我们执法人员耐心宣传政策、法规后,能积极配合执法人员,把收购的早稻全部交到了当地粮食部门。在平时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中,对不按时报送经营数据的企业,下达责令整改通知10余期。通过我们坚决打击和纠正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震慑打击效果,较好的维护了我市粮食流通市场的正常秩序。
  五、从加强《条例》教育入手,树立严格的监管服务意识
  在市场监管和执法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育为主、纠错为主、处罚为铺,坚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服务执法,做到多亮“黄牌”,少出“红牌”,实施管教结合的亲民措施,防止出现执法扰民的现象发生。一年来,共查处违规案件30人次,所办案件实现了“三无”目标,即:无一起行政复议,无一起行政诉讼,无一例信访事件,充分体现了我们有理、有序、有情的行政执法作风。其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抓”。一是抓责任到位。成立粮食执法大队以来,我局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值班巡逻制度、接待制度、安全制度和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及行政执法过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实行队务公开,挂牌上岗,亮证执法,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抓服务到位。一直以来,我局就把粮食市场监管当成服务“三农”,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维护市场公正、公平、有序竞争,建设和诣平安高安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在办证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热情、周到、细致,不收任何费用。三是抓部门配合。抓好粮食流通管理,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外,还涉及到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以及市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我们坚持有序执法,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属自己的职能首先履行好,属其他部门的职能,事先沟通好、事中配合好、事后处理好。
  我们的执法人员,经常在高温酷暑下工作早出晚归,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尤其是执法大队的邓三龙同志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把握政策,耐心宣传法规,条例,严格依法执法。工作积极主动,吃苦精神强。在粮食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执法实践,深知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新的职能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粮食经营者养成自觉守法经营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我们相信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一定能为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工商局行政执法总结
       某海关执法总结
       县农业行政执法总结
       200年财务部总结
       知识产权局创先争优总结
       200年中学教研组总结
       公路收费所200年管理总结
       200年学期教学总结
       司法局调解情况总结
       质监局政务公开情况总结
     
    公司工会工会帮扶经验交流发言材…
    路政管理部门科级领导竞聘演讲
    教育局军事夏令营闭营讲话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表彰大会讲…
    企业理财五大误区
    工程公司领导建筑业大会讲话
    区长正市级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
    实行考核制度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读卡尔维特的教育的个人领悟
    商务局加强新城区建设要点
    粮食局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工作
    粮食流通体改工作意见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意见
    粮食局科学发展观整改活动方
    粮食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粮食局实践科学发展观个人剖
    粮食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粮食养生经验材料
    粮食部门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粮食局党委书记个人事迹材料
    辞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