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正文
市发改委五五普法小结

依照市发改委及市普法领导小组的布置和要求,紧密结合发改部门实际,自“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以项目工作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构建人民群众满意机关为目标”工作思路,制定了本委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通过对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检查监督,普法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

一、组织领导健全。

为确保普法工作稳步、顺利开展,根据“五五”普法规划的具体要求。委对普法工作进行了认真安排,把普法工作列入全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遇人员变化及时调整和空虚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组成员包干联系分管股室及干部职工主动协助抓落实的机制,提出了委“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做到四有”四落实”即:全年普法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检查、有创新;做到机构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目标落实,为我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法制教育加强。

(一)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

一是制定和完善了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学法计划,坚持开展领导集中学法、定期学法;二是做好学习笔记和写好心得体会,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的落实;三是领导干部在法制教育培训时亲自进行讲授,以身作则,形成了领导干部法制教育经常化、规范化。

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刑法》等法律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制度,通过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和行政法规,全体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民主法制观念和现代法治意识得到加强;三是深入学习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紧密联系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规政策和重要文件,系统学习和研究了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四是及时传达普法有关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纲要》等文件精神。五是积极鼓励职工在职参与继续教育,并对取得学历的按比例报销学习费用。通过学习、培训,使全体党员干部对《宪法》等基本法律尤其是有关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有了比较系统的解,确立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律意识,感到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2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化。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制度建设完善。

委把制度建设列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一是健全机关各项制度。制定出台了市发改委工作规则》市发改委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汇编》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制度》机关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实施方法》等项管理制度,学习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考核,逗硬执行。二是从制度和政策上保证灾后重建项目的推进。委在吃透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关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答》关于进一步规范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确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内容和审批权限,妥善解决了恢复重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来源及使用范围、项目整合、打捆招标、独立土石方工程、规模调整及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基础超深、设计变卦等具体问题。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自来水企业上年报告
       有关创意大赛活动报告
       住房公积金管理作风建设年终总结
       少年宫党员教育活动报告
       机关单位党员教育活动报告
       创新方法做好党建发展
       护农送法下乡行动报告
       物价检查上年小结
       人才交流中心年终报告
       依法行政加强法制监察水平
     
    街道做好食品安全整治意见
    教育局读书活动方案
    精神科护士优质服务的演讲
    农业局发展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银行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竞聘报告
    党员领导民主生活会改进意见
    200年市委办公室总结
    医务室年终回顾
    青少年植绿促和谐示范林活动致词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
    发改局履职工作汇报
    城市发展推动会上的讲话
    奥运举办城市发展智能化公交
    发改委和谐机关建设交流材料
    发改委科学调试整治方案
    发改委加强理论教育整改方案
    发改委指导教育整治方案
    发改委深化廉政服务发展方案
    发改委深化解放思想管理方案
    发改委创业服务年活动方案
    辞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