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正文
七年级课程创新回顾

的路线图,是实现课堂高效、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很多老师尝试了导学案,都觉得效果好,因此,我们下期一定要全面推广导学案,推行集体备课。

2、必须坚持“四段八环”模式,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四段八环”模式强调预习、讨论、展示、反馈,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强调“三还”,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开学初,有人向我提出质疑,说这是一个理科模式,而如今大部分教师对该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特别是邱盛德老师,从备课上的流程设计到课堂上的环节操作都严格按“四段八环”进行,是新课堂模式的忠实践行者。罗灵成老师说,政史地生等科目更好搞课改,这个模式还好用些。老师说,复习课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同样可以用这个模式,还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今后不管向哪个学校学习,都不照搬他们的模式,只学他们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敬业精神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模式。

3、坚持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开放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并且感觉学习环境轻松愉快,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师生交往更加多样;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交往能力、优良品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必须坚持的重要手段。

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观念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有部分老师至今还认为不搞课改,学生成绩还好些;也有些老师认为,课改就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领导来查,改一改,领导走了,拿出我的老一套。有一个班的英语课,期初听课的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全员参与,我心里喜滋滋的,觉得伏口中学的英语终于有救了,可是,前段查课的时候,发现睡觉的一大片,这说明,肯定是老师停下了课改的步伐,这也说明,我们不课改就没有出路,下学期,我们必须全部年级(至少是七八年级)全部班级、全部科目,整体联动,形成课改的大气候,让不课改的观念无立锥之地。

2、加强培训,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读书学习是打造高效务实教师团队的主要途径。可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洗脑,更新观念;通过校内理论学习,请专家讲座,请名师指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倡导教师自主学习,每周看一本教育期刊,每月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一种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教研氛围,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坚定信念,形成一种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3、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形成精细化管理体系。

本期,由于我们的管理力量不够,管理水平有限,管理制度也没有配套,所以才导致课改推进的速度较慢。其实,管理是课改推进的强大外力,评价更是推进课改的重要手段。所以,从下期开始必须组建督查组、学科组、年级组,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管理体系。并制订一系列配套的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制度,必须让评价与管理成为课改的有力保障。

总之,课改是一场革命,是新旧观念、创新与传统、前进与停滞不前的一场斗争。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满怀激情,义无反顾地走课改之路。我相信有全体教师勇于创新的胆识,有全体教师敢干打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有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伏口中学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市工商部门汇报文稿
       外经贸局党建回顾范例
       区体育部门信息公开汇报文稿
       人事局主题活动总结
       公司开展活动阶段活动情况汇总
       年总结以及年计划材料
       文化部门消防小结文稿
       区粮食部门供应小结
       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的小结
       乡镇行政管理总结五则
     
    2009年经济数据
    半年群众安全监督情况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开题报告
    工商局工商事业发展总结
    春季学校班务管理计划
    小城镇统筹发展建设意见
    县建设局财务管理制度
    纪念2.9运动演讲比赛策划书
    学校加强经费管理交流材料
    司法行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研讨会发
    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
    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六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三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辞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