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招商银行三大重要里程碑式的跨越提升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要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招商银行思考着“传统银行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1989年实行首次股份制改造,1993年完成第二次增资扩股。如何走出深圳,改变以对公业务为主的批发性银行的市场形象,从我国老百姓在银行存款占整个国家资金盘子50以上的蛋糕中切上一大块,摆到了招商银行决策者的面前。
当时金融品牌在中国银行业还很生疏。招商银行高管层意识到,拓展市场不仅要有好的服务,还需要一个好的品牌来巩固市场,推动未来发展。1995年,一张集各种本外币储蓄存款和各种储蓄种类的存折(存单)于一身的印有金色葵花的“一卡通”问世了,并开创了中国储蓄产品为理财服务的先河。1996年,“一卡通”在全国首家实现全国联网通存通兑,并迅速走红。1999年,招商银行人民币储蓄增量是除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8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量总和的1.86倍。马蔚华感慨地说:假如没有“一卡通”这个高科技产品,就没有我行存款如此迅速的增加。
(二)搭上信息时代的网络快车
要改变传统银行的命运,仅仅拥有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不够的。1998年,招商银行又在国内首家推出了基于因特网的网上支付“企业银行”系统,为企业提供每周7天、天天24小时不间断的银行服务。1999年,在国内率先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全面覆盖个人、企业和证券交易等。为此,招商银行的企业客户又得到了激增。
(三)介入资本市场突破制衡资本实力的“瓶颈”
招商银行成功的品牌与网络战略的结合,已不再是刚出道的无名小辈了。1998年,招商银行位居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名榜中的世界500家银行之列,比上年跃升113位,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资产规模快速增加,资本充足率很快就要低于8,资本实力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又一“瓶颈”。私募资本难度越来越大,怎么办?向资本市场进军,充实资本实力立即成为了招商银行高管层的重要思考与行动。最后,招商银行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二、治理理念和治理文化
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其独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文化。
(一)招商银行经营治理理念
可概括为“一个协调”、“三个理性”和“五大关系”。
“一个协调”是指效益、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均衡。要义是“不求规模大,但求效益好”。并通过资产利润率这一考核指挥棒把三者的协调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三个理性”是指理性对待市场、同行和自己。一是理性对待市场。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信贷政策、理性把握市场发展态势,并实现信贷资产的理性增长;二是理性对待同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杜绝不规范经营,果断不参与非理性竞争;三是理性对待自己。创造一系列较为通畅的反馈渠道来发现问题,进而可以不断改进自己。
“五大关系”是指处理好治理和发展、速度和质量、客户和员工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一是治理和发展的关系。发展必须以治理为后盾。假如治理滞后,发展超前,最后的结果是进一步退两步;二是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招商银行坚持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三是客户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招商银行出发点是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因为股东利益来自于客户,客户又是靠员工去开拓的;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