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测试报告 >> 正文
平塘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动作用,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3项目建设的任务

在xx村西开挖新建长400米、宽50米、平均挖深6米的平塘一座,其中顶部土层0.5米,边坡坡比1:1。挖运修复农田,0.5-2.0米挖掘机开挖,运土方修路,2.0米以下放炮开挖,再挖运修路,最后进行塘底平整、边坡浆砌。

4、建设条件

4.1水文

xx镇水资源丰富,xx河、xx河、xxx河交汇于镇西北部,是我市主要水源地之一。橡胶坝蓄水,可调节用水50万立方。项目区内现有机井25眼,长塘1处。镇内气候良好,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1

90-210天,年积温4400-45000c,零度以上气温280天,冬暖夏凉,平均降雨量600-700mm左右,无明显自然灾难。

4.2地质

xx镇是国家确定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重点乡镇,土壤多为砂姜黑土、棕壤与河潮土,项目区内土壤为黑土,现水浇地面积5000亩。

4.3其他外部条件

xx镇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镇域内现有县级公路40公里,柏油路面25公里,现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装机容量8000余门的电信局一处;全镇共有各类农业机械3600余台。

5、工程建设规模

5.1工程等别和标准

按设计断面尺寸和施工说明要求进行施工,平塘口线下底线要直,面要平,边坡坡比1:1,平塘深度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浆砌工程按国家同类工程施工规范执行。

5.2工程选址(选线)、选型及布置

  该工程位于xx村西,与xx王长塘连接。

5.3主要建筑物

5.4工程量

在xx村西开挖新建长400米、宽50米、平均挖深6米的平塘一座,其中顶部土层0.5米,边坡坡比1:1。挖运修复农田,0.5-2.0米挖掘机开挖,运土方修路,2.0米以下放炮开挖,再挖运修路,最后进行塘底平整、边坡浆砌。

6、工程投资估算

xx镇xx平塘工程项目总投资77.4万元。具体项目见xx镇xx平塘工程预算表(附表)。

7、工程资金筹措及实施计划

7.1资金筹措

该项目共需资金77.4万元,申请上级资金扶持20万元(xx市财政补助20万元),申请对象投入47万元,村庄筹资投入10.4万元。

xx镇是xx市贫困乡镇之一,镇级财政困难,申请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

7.2实施计划

xx镇xx平塘项目,整个工程计划于2007年3月开工,2007年6月底结束。

8、工程效益及经济评价

8.1工程效益

该工程建成后,将使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面积得到极大改善,对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工程建成后,蓄水量9.5万立方米,除保证项目区1500亩农田的浇灌外,还可幅射浇灌500亩。根据xx市农业综合开发浇灌实验成果资料分析,建成运行后,粮食作物亩可增产100公斤,平均达到500公斤以上。按每年小麦、玉米两季计,亩可增200公斤,1500亩农田总产可达到150万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增30万公斤;按当前市场价小麦、玉米平均单价每公斤1.5元计,亩可增收300元,1500亩增收45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优质猕猴桃酒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格式与写法
       外商投资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版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谱写依法治理新篇章市依法治市课…
       依法治县研究报告
       困境与对策erp调查研究报告
       政治思想素质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绥化市直属学会座谈会讲话
    劳教所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
    学生交流合作调研
    重点产业调整的落实建议
    生日晚会讲话稿
    下仓镇农村改厕及镇容村貌环境整…
    领导讲话村委会主任培训班讲话
    结婚流程—新婚注意事项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
    副县长科技与创新会议讲话
    做好水利普查工作意见
    水利工程设置管理办法
    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方案
    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盐业海水利用情况报告
    举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大会
    常委会议传达水利工作精神
    农田水利基本发展会议讲话
    水利电力部门监察审计部岗位
    水利局政治教育交流材料
    测试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