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保安全问题似乎是一个难以治愈的痼疾,让许多印染企业头疼不已,也让许多下游企业无可奈何。曾经有下游企业因为生态环保检测而失去市场,抱怨印染企业生产不负责,甚至有人认为印染企业制约了纺织行业的发展……种种抱怨声中,印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无数的痛苦。当前,生态环保方面,我们是一种什么情况?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关注生态环保"特别系列报道,与专家、业界探讨纺织印染行业的生态环保问题。
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六个方面的重要措施,即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到2010年,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降低10%,单位产值的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0%,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2%。"这是在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列出的对节能、降耗和环保的3个约束性指标。无独有偶,这3个约束性指标也同样出现在此后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过环保这道高门槛;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必须依靠环保来拉动和提升。环保工作同样面临升级问题。
四个因素影响升级
目前,纺织印染行业环保升级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法规设置不健全。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不断制定各种愈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但我国此方面更显乏力。此外,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自今年1月1日开始,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尽管如此,我国技术标准约有18000多个,采用的国际标准仅有7000个。
二是检验及环境标志认可不足。目前,发达国家已将绿色壁垒延伸并几乎覆盖整个加工过程。同时,已有40多个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并趋向一致。我国对纺织品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材料、染整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正在迅速发展,新一轮"绿色" 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新的制约因素。而我国现有的检验认证中心网络尚在建设之中。
三是禁用染料仍普遍使用。我国在德国政府颁布偶氮染料禁令后,曾对国内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就德国禁用的 118种偶氮染料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即使目前,仍然有一部分禁用染料被用于纺织品加工,每年这一问题都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据悉,上海一家针织品进出口公司曾经向欧洲某国出口的童装内衣,因含禁用偶氮染料,且甲醛超标被迫停止出口,仅此一项年减少外销额500万美元。
四是环保开发尚处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意识到或已经开始实施用高科技产品增强竞争力。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型产品及技术随着市场的畅销和价格的上扬,比重日渐加大。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环保(生态)型纺织品的开发成为我国纺织产业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环保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