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箱、市民科学教育热线,开发科普专题录像、科普情境剧等,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形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2.教材建设
加强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建设,从教学对象构成的异质性,以及公民科学教育与培训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的非正规性出发,开发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
措施:
(1)提高现有中小学日常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含量。
把科学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思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加大科学教育比重。
(2)制定教学计划,规范全民科学教育教材实施程序
加强教材开发与实施的规划性,制定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公民每年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在校学生不少于每周2课时,以确保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教材的实施和公民科学素质的真正提升。
(3)探索建立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反馈机制。
建立教材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制度,包括定期向公民、教师收取反馈意见;研究和制定公民科学素质测量指标体系,测评教材使用实效;综合多方信息,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实现教材开发的动态管理。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作为承载科学教育的公共平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的成效。各级政府应从基地建设对全民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规范性、长效性和实效性来认识其重要性,积极探索群众性科普教育的新模式。
措施:
(1)充分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
——鼓励中小学开放教学场所和设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设立学校基地专项资金,对中小学基地按使用率支付成本或作折旧补偿;将开放率作为学校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优秀中小学基地的表彰制度。
——强化社区教育机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科学教育能力。结合我市城镇社区教育机构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网点多、覆盖面广、全民尤其是成人教育经验较丰富的特点,支持这些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教育项目,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申报科学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支持党校、团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各类高等机构,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科学教育功能。
(2)鼓励创新,积极开辟新的全民科学教育基地
——培育一批非传统的全民科学教育基地。鼓励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利用其设施、成果或生产过程与管理优势,开发科学教育与培训项目,建立特色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设立特色科学教育与培训基地启动资金。
——提升市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的科普教育含量。支持各类文化场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