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幼儿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深化改革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造就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二、工作目标
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学校的体育人才培养功能,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从小学到初中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以优化“教体结合”环境为保障,创新政策措施,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营造关心、支持“教体结合”发展的社会氛围。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办好3个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5个所省级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以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省级市级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本区重点项目,抓好项目布局工作
1、突出本区田径、游泳、足球、围棋、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拳击、散手、跆拳道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潜优势项目,注重扶持射击、射箭、网球、自行车等项目。
2、在原有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快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完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
3、争取在3-5年内,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创建2-3个省体育局批准的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加强对这些基地的建设。
(二)理顺项目管理体制,抓好队伍建设
1、做好体育教师a+b岗位管理工作。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加入教练员队伍,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2、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交流的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继续做好优秀教练员评选工作,对在后备人才培养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进行表彰。
4、建立本区的后备人才库。每个项目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抓好20—30个优秀苗子,为形成本区千名优秀苗子奠定基础。
5、积极做好优秀运动人才的联合培养、引进工作。凡有条件的学校也要采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优秀后备人才。
6、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省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三)制定相应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
1、积极加大经费投入,对重点项目实施政策倾斜,加大业训奖励经费、参赛和管理上的扶持力度。
2、进一步完善输送成果奖励制度,鼓励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制定政策奖励积极发掘、引进、推荐优秀后备人才的有功人员。